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榜样 详情

云南砚山:烟田里的幸福烙印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孙丽
  • 2024-05-08 17:44:28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盘龙乡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间桃花、梨花竞相绽放,绿意盎然。远处,春日阳光照射下的盘龙山脉蜿蜒旖旎,山间的云雾如丝带般缠绕其间,在小山村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中,村民们一年的劳作又开始了。

一早,盘龙乡芦柴冲村的烟农杨文良开着农用车,拉着刚领的烟苗来到烟地开始移栽。他用粗糙有力的双手,一行行种下希望的烟苗,每颗烟苗都承载着他对今年收成的美好期盼,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他丰富的经验和无比的耐心,手心磨砺出厚厚的茧,见证了他无数个辛勤劳作的日夜。

杨文良拉苗移栽。

杨文良对这片土地有着一种独特的热爱,那是他用热辣滚烫的汗水浇灌出的幸福地,更是他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十年光阴,他在种烟这条路上,用一片片烟叶,书写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奋斗史。

杨文良,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民,今年45岁,他的故事开始于一片翠绿的烟田。芦柴冲地处盘龙乡西南边,因人畜饮水困难和基础设施滞后,整个村子发展落后,十年前,面对家徒四壁的困境,杨文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种烟这条道路,希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

刚开始种烟时,村民们给杨文良列举了很多困难,尤其缺乏水源是一直以来都难以解决的问题。杨文良专注如一,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那块地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他都坚守在田间地头。不懂技术,一遇到下乡的烟站技术员,就把种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咨询清楚;没有水源,就自己开挖水池,再从附近的坝塘里跑几十趟把水池灌满,几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圈,皮肤也黑了,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杨文良十年来的生活常态。从整地理墒到大田移栽,从采收烘烤到分级交售,每一个环节都浸润了他的心血与汗水。春天里,他种下的是烟苗,更是对未来的期盼;夏日中,他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只为那一片茁壮成长的烟叶;秋风起,他的笑容伴着收获的喜悦,在金黄的烟叶间绽放;寒冬腊月,他探索种植烟后作物,将“烟+N”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这十年间的酸甜苦辣,犹如烟叶生长过程中的四季更迭。初尝艰辛,他曾为干旱感到苦恼,也曾因病虫害而心焦;品尝甘甜,他在收获的季节里,看到自家的烟叶在交售时受到好评,心中满是欣慰;体验苦涩,他无数次在烤房中默默坚持,忍受着孤独和疲惫;回味热烈,他看着新建的房子拔地而起,儿女们能在明亮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心中的幸福感如同烘烤时的烟叶一般滚烫。

杨文良交售烟叶。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杨文良终于实现了最初的梦想。他说,“开始的几年,因为没有经验,也不懂技术,一年到头苦不到什么钱,只有自己慢慢摸索,既然做什么都需要苦,不如坚持下,后来每年卖完烟的钱就可以盖一层房子,就这样,几年的时间里,不但房子盖起来了,还购置了种烟需要的农用车和机器,我一直坚信只要用勤劳的双手不断奋斗,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盖起的漂亮房子,不仅是一座物质的丰碑,更是杨文良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父母脸上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满足,儿女们的幸福生活,就是他所有付出的最佳回报。

在这一片烟田里,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他的十年种烟路,是一首歌唱劳动与奉献的赞歌,他让我们看到了幸福的模样——一种由辛勤劳动换来的踏实安稳,一种在酸甜苦辣中磨砺出的坚定信念,一种在滚烫烟田上熠熠生辉的希望之光。

变化点亮生活,串起了幸福,也助燃了梦想。盘龙乡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亮丽的新房、宽阔的道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正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目标奋进。在这片云海翻腾、山如盘龙的土地上,盘龙乡的种烟人带着这份“求变、求新、求实”的勇气和魄力,一起奔赴下一个高光十年,奔赴下一站的美好未来。

作者:孙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