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粮食生产这个王牌和优势,河南如何保持?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杨建国
  • 2024-05-10 07:23:56

5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凯围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在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中争先出彩”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王凯现场算了一笔账:“我算过一笔账,1500万亩示范区全部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多收330元,1500万亩就是33亿斤、49亿元。2022年河南粮食产量1360亿斤,到2025年粮食产能新增100亿斤、达到1400亿斤是有把握的。”

这笔账对于河南和全国,有多重要?河南的粮食生产在全国地位如何?

河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也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总产稳居全国第二,连续七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的吃饭问题,还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粮食生产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河南以全国生猪存栏量第一、出栏量第三和占全国13%以上的禽蛋产量,在确保国人饭碗中肉蛋更多更好方面的作用难以替代;以生产供应全国1/2的火腿肠、3/5的汤圆、1/3的方便面、4/5的酸辣粉和7/10的水饺,在丰富国人餐桌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无可比拟。

粮食生产这个王牌和优势,河南如何保持?

发布会上,王凯给出了答案:做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一体的文章,以及保护好调动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向良田要产量。重点是把农田变良田。从2022年起,河南在已经建成85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启动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亩均投资4000元以上。1500万亩示范区全部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1500万亩就是33亿斤。

二是向良种要产量。河南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3年有12个品种入选全国主导品种,成为入选最多的省份。目前,河南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年产小麦种子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玉米、花生、芝麻等育种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

三是向良机要产量。目前河南全省拖拉机319万台,配套农机具728万台,均排在全国首位,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四是向良法要产量。良种还要配良法才能获得高产。2023年,河南通过推广玉米合理密植、增加水肥、一喷多促等技术模式,全省多个玉米高产示范区单产突破2000斤,亩均增产25斤,总产增加19.6亿斤。

五是做好“四良”融合这篇大文章,根本的还是要保护好调动好农民种粮积极性,河南将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工作力度,让农民种粮不吃亏、种粮有奔头。

除此之外,保持粮食生产优势,河南具体怎么做?

笔者认为,河南目前正在从三个方向上集中发力:

第一,抓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给出单产增收“河南方案”。今年3月,《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正式印发,为使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河南省聚焦重点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主体,在实施路径上重点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探索形成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

第二,抓种业振兴,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这方面,河南正在以中原农谷建设为抓手,重点围绕粮食、油料、畜禽、果蔬、水产、花木六大领域,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创新项目攻关、种业企业扶优培强、良种繁育能力提升、种业市场净化优化6个方向发力,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

第三,抓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通过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南粮食生产“旱能浇”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一旦发生类似去年的“烂场雨”,应急处置手段和烘干能力略显不足,是河南今后必须补齐的短板。

保持粮食生产优势,河南一方面强化生产服务保障,规划建设县域平急两用一体化、一站式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在全省规划建设不少于1000个区域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每个产粮大县规划建设6-10个,逐步实现涉农县(市、区)农事服务功能全覆盖;另一方面围绕减损,强化自然灾害防范,河南省加强倒春寒、干热风、连阴雨、干旱、洪涝、高温、风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加快中原农谷现代农业气象科技园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场景平台,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

作者: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乡村振兴传播大使 杨建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