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朴清幽的同里古镇里,记者看到当地有许多类似于“东柳圩”“梨果圩”“东埭” “南埭” 等略显生僻的地名,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
“圩”(wei 二声)、“埭”(dai 四声)是长江和太湖流域特有的地理名词,衍生于“塘浦圩田”这一重要的古代农业和水利工程。据介绍,由于太湖中下游地区水脉纵横交错、纷繁复杂,人们就将水置于圩外,田置于圩内。古人在圩内生活劳作,形成的基本生活单位称之为“圩”。“埭”则指的是区隔圩田的堤岸。
作为旧时江苏四大米市之一,同里周边有2600多个圩田,360余条水系,庞大的农田水利生态系统,形成了“水田之美莫过于苏州”的独特文化景观。整个同里古镇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圩田,“塘浦圩田”的建设也让同里成为当地重要的粮食生产中心和物资集散中心。
如今,带有“圩”“埭”二字的地名依旧随处可见,既是太湖地区特有农耕文明的象征,也是千百年来苏州人民生活智慧的延续。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朱颖颖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