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李婧
湖南省汨罗市罗江镇罗江村有一棵树龄500余年的古樟树,树冠如巨伞,葱茏高大。世代相传这棵树早年间曾长出凉粉果,助村民度过灾荒,因此,村民视这棵古树如“神树”。树下有一张石桌、数把椅子,如今,这里不仅是村民纳凉聊天的休闲场所,也是“罗江夜话”的一处特色议事点。
“罗江夜话”是罗江镇各乡村开展村民议事的一种方式。“村里人白天忙活,晚饭后有时间纳凉闲谈。谁有建议、意见或者村里有村务需要集体决策,我们都会召开‘罗江夜话’会议。村干部、‘罗江话事佬’(以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为主体的村里有威望的村民)和村民们坐在古樟树下,‘当面锣对面鼓’聊民生需求、话治理之策。”罗江村党支部书记周艳对记者说。
若问“罗江夜话”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种植大户向铁青可是有很多话要说,因为“罗江夜话”帮他解决了流转土地的大难题。他告诉记者:“我以前和村民谈流转土地需要一家一家走。连片土地中如果有一家协商不下来,整个项目就有停下来的风险。”所以,当向铁青筹划在罗江村建设育秧大棚时,横亘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怎样把土地成片流转过来,而且因为大棚附近还需要同步建育秧厂房,所以必须地势开阔。
去年底,罗江村利用“罗江夜话”平台,召集村民对育秧大棚项目流转土地一事开展讨论。周艳介绍,开会时,村民们提出以下几个顾虑:第一,土地流转给大户后会被用来做什么;第二,土地流转后,村民会不会以后要不回承包地;第三,流转费能否按时支付;第四,村民种地的收入虽然不高但解决了吃饭问题,土地流转出去后,五六十岁的村民还能干啥?
为此,村委会在古樟树下、村部会议室等地召开多次“罗江夜话”会。每次都有数十位村民代表参加,还有村干部和乡镇干部。在会上,向铁青仔细介绍育秧大棚的作用,并向大家保证,流转给他的土地全部用于农业生产,他不会进行对土地质量不利的经营,而且优先招用本地村民务工。村干部也反复向村民说明,土地流转给大户,有利于机械化种植提高效率。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村民先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然后由村里统一与种植大户签约的流转方案。对于还想自己种地的村民,村委会可通过置换的方式,安排其他地块给村民,既满足村民要求又保障农业项目稳定发展。经过7次“罗江夜话”的沟通,180余户村民以每年每亩3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罗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里再统一将土地流转给向铁青。今年3月初,育秧大棚建成并启用。
在明媚的阳光下,记者看到育秧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长约百米的传送带正将育种盘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大棚,工人从传送带上卸下种盘进行栽种。大棚内,一盘盘的秧苗郁郁葱葱。向铁青站在育秧大棚内向记者介绍:“大棚占地6万平方米,所育秧能供应2万多亩土地种植。待秧苗下地后,大棚可以种植西瓜、草莓、汨罗红椒……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一亩地的年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
在和煦的春风里,年逾七旬的罗江村“话事佬”梁光华告诉记者,最近村里老年食堂的筹备工作又成为“罗江夜话”的热门话题,经过几次讨论,食堂怎么收费、哪些群体免费已经明确,厨师人选也确定了下来。据罗江镇统计,2021年以来,罗江镇共开展“罗江夜话”1400余场次,解决问题620余个,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