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城乡统筹 建设和美海丝侨乡

福建省泉州市聚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泉州样板”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吕璐芳
  • 作者:蔡茂楷
  • 2024-05-27 13:18:01

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福建省泉州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城乡融合,着力“四大行动”打造示范新样板,探索“三条路径”开启和美海丝侨乡新征程,全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泉州样板”。至2023年底,泉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96元。

共建新格局,“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城乡融合

如何实现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三位一体”的同频共振?泉州不断推进优化布局促乡村发展,强化品质提升促乡村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促乡村治理,构建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优化布局促乡村发展。抓好规划衔接,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体系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支点,自2021年“落户便利化”以来,新增城镇户籍人口近37.6万人。精准分类村庄,启动新一轮村庄分类工作,全面系统梳理村庄现状条件和发展潜力,初步完成2046个村庄分类工作。做强产业支撑,茶、果、菌、菜、畜等十个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

品质提升促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品质,统筹推进“抓城建提品质”行动,其中农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2023年5大类重点建设任务完成投资83.3亿元;累计建成绿盈乡村1856个,占比90.27%;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8万公里,实现建制村村村通客车,打造4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农村供水保障,新增受益人口36万。提升公共配套服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308所学校参与“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推动11家上级医院结对帮扶167家基层医疗机构。高标准建成“党建+”乡村邻里中心377个。累计建成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834所。提升“五个美丽”水平,结合闽台乡建乡创,引入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15支,累计建成乡村“五个美丽”项目超1万个,其中市级优秀案例600个。

党建引领促乡村治理。强化组织建设,推行“跨村联带”区域化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常态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转化。实施“兴村善治头雁培育”计划,遴选5%的优秀村主干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联动培训村主干2900多人次。做实基层网格管理,因地制宜践行发展“枫桥经验”,先后培育出“海上枫桥”“电商枫桥”等特色品牌,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全覆盖,2023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38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8.5%。创新挂钩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市领导定点联系涉农乡镇机制,开展调研34次,协调推进重点项目74项。选派58名市直干部到镇村挂职,组建128家“强村公司”,实施864个村企合作项目,2023年新增百万村财村112个,总数达325个。全市建制村村财均达20万以上。

“四大行动”蓄势迸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新样板

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如何让各地有更好的抓手?泉州市通过示范村梯次创建、示范线整合提升、示范镇整镇推进、示范片区融合发展“四大行动”,切实打造了一批正面典型,有效地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示范村梯次创建行动。夯实试点基础,按照项目化运作要求,持续抓好原有145个省级试点村,共实施项目3000余个,总投资超30亿元。做好创建提升,开展“我拿什么做示范”调研,推动146个村开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实施重点项目565个,计划投资9.2亿元。完善示范储备,覆盖省级以上“金牌旅游村”“一村一品”专业村等各种类型,储备村数量达607个。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精,每年推荐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73个,评选市级实绩突出村15个,形成比拼竞争的培育机制。

示范线整合提升行动。串点连线,实施“三无一改”攻坚,即无裸房、无黑臭水体、无凌乱杆线,推动每条示范线均完成十个项目、百万村财、千万投资的任务目标,累计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线46条。争创精品,持续推动示范线提档升级,每年评选精品示范线6条,累计评选18条。宣传推介,通过县级乡村振兴成果展示中心,“耕读泉州”系列活动,加强推介引流,泉州市2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示范镇整镇推进行动。分类培育,把全市133个乡镇分为城乡融合、工贸带动、农业生态等三种类型分类培育。制定“五好”评价体系,提出68个共性指标和20个差异指标。共培育整镇推进“五好”乡镇40个,创建乡镇30个。集成推动,推动“五一”要求(即一个县领导负责的专班、一份创建方案、一项富民产业、一套共富机制、一批致富项目),实行“月调度、季考评、年评价”调度机制,先后召开现场调度会5场,实施重点项目1194个,完成投资超300亿元。守牢底线,压实“五零”任务(耕地零撂荒、风貌零裸房、设施零欠账、村财零薄弱、村组零后进),将整镇推进纳入市对县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单列占比10%,择优推荐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目前已推荐两批13个。

示范片区融合发展行动。定位高,以县域主要流域为轴,把高标农田建设与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开展“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共涉及10个县(市、区),河道106.1公里,耕地4.77万亩,村庄64个。机制新,梳理市级财政资金拼盘,整合涉农资金超1亿元。探索建立“指挥部牵头+国企承建+政策性融资+财政补助”投入新模式。比拼强,建立晾晒比拼制度,提出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裸房整治完成率等28项指标。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21万亩,覆盖率达67.2%;流转耕地1.94万亩,耕地经营权流转率为40.67%。

“三条路径”彰显特色,开启和美海丝侨乡新征程

泉州市有2000多个行政村,既有推门见海的渔村,也有四面环山的山村,每个村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不同,为切实“画好村情图,选对发展路”,泉州市通过探索乡村农文旅路径、改革释动能路径、乡村能人助振兴路径“三条路径”,开启了和美海丝侨乡新征程。

乡村农文旅路径。乘世遗东风,深入挖掘“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侨乡文化”等世遗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农文旅产业,2023年乡村旅游人数达2995万人次,同比增长49%;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达149亿元,同比增长30%。借网红引流,开展“海丝乡愁—遇见最美村庄”活动,邀请旅游达人深度体验26个重点村,推出遇见最美乡村游路线12条,全网点击量超5亿次。显山海优势,依托安南永德等地绿水青山优势资源,赋能乡村“土特产”,推进沿戴云山脉农旅融合示范带。以泉州海岸线为轴,以惠台晋石为核心,加快乡村新基建,打造环泉州湾滨海休闲体验示范带。

改革释动能路径。做深“产权改革”文章,制定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管理暂行规定,盘活沉睡资源。开展省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试点,累计完成交易37宗、交易额1.34亿元。做实“试点地区”文章,深入指导晋江市、德化县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国试点工作,其中德化县一地块于2024年1月成为全省首宗挂牌入市的试点地块。做活“农房建设”文章,率先在全省出台农村村民集中建房工作的实施意见,有效解决农村村民无地可批的现状。惠安县确定许山头村等2批10个试点,推广建设“组织自筹、集体自建、村民自住”的村民自住小区。

乡村能人助振兴路径。聚合乡村能人队伍,深入开展“党建强引领 乡贤促振兴”行动,推动摸排乡村能人45953名,成立乡贤理事会1045个,推动县、乡、村三级常态化联系在外乡村能人,定期推送乡情信息,深化乡村能人与家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搭设干事舞台,开展“闽医回归”“人才返乡”“海归助乡村振兴”等“乡贤回归日”系列活动972场次,达成意向投资项目616个、投资金额623.97亿元。共创振兴成效,全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县级实验项目92个、市级实验项目23个,投入总额达50亿元。创新“乡贤钥匙”工程模式,鼓励乡贤捐建优质乡村建设项目,共促成并投入使用项目69个,总投资达18亿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