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贵州贵阳乌当区:“香纸”焕新颜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杜娟
  • 作者:刘久锋 刘佳兴
  • 2024-05-28 07:34:56

取竹碾车声声响,蒸煮碾压韵悠悠,古法造纸传千载,香纸沟里诉春秋……走进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香纸沟的陇脚村,古老的碾车缓缓滚动,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里六百余年的历史,沟渠边,悬空而架的水车吱吱作响,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从空中看香纸沟,青山、村寨相映成趣。韦登亮 摄

600年前,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为原材料制作成“香纸”,缅怀先祖和征战死亡的将士,记录着布依民众的生活点滴,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在当地群众的口述身教下,这张“香纸”从刀耕火种、战火纷纷中穿越时空,成为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见证者。

“香纸”是皮纸制作的一个类别,其制作工艺相当繁杂。皮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宗亮详细介绍了“香纸”的制作流程:伐竹、破竹、蒸竹、洗竹、沤竹、水车碾竹、竹帘抄纸、榨纸、松纸、晒制、包装……72道工序完成至少需要六个月的时间。

非遗传承人胡宗亮介绍传统纸张的创新产品。王佳丽 摄

“香纸沟的‘香纸’,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曾因高超的造纸技艺而被皇帝御赐为御贡神圣纸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同行的区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中心负责人宋移波介绍,2006年,香纸沟古法造纸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终于开始重获新生。

从古至今,陇脚村人忙时务农、闲时造纸的生活方式,不仅充实了生活,更让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得以优雅展示。溪水竹林环绕的作坊旁,民居与古老的造纸工艺和谐共存,胡宗亮家堂屋前风中飘舞的褐黄色纸片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智慧。自2014年起,胡宗亮联合其他传承人一直在探索纸品的改良和创新运用,现已生产出书画纸张和花草工艺品,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同样熠熠生辉。

纸张本身是平面的存在,然其展现方式却可以变得立体而生动。如何将非遗纸张的呈现从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立体?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非遗工作者的心头。2015年,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方聪以其独特的工艺美术创新手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生动的解答,他充分诠释了纸张从平面到立体的可能性。

在方聪创办的中国首家纸浆雕塑主题博物馆——水东香纸艺术博物馆里,一幅幅青铜质地的人物、动物雕像、抽象派仿古石雕壁画、立体逼真的村寨浮雕装饰画、红军长征的人物画……将香纸沟传承了600多年的国家非遗古法造纸技艺与雕塑相结合,巧妙地利用原始纸浆的天然色彩、粗糙的表面肌理,以及纸浆的可塑造性创作纸浆雕塑画,让香纸沟传承数百年的古法造纸文化以艺术作品的方式展现出另外一种美。

文脉流传之地,必有历史的厚重积淀,而历史的痕迹,总能引来无数心驰神往的追寻者。他们不仅为了一窥历史的真容,更是出于对文化的深深敬仰与膜拜。陇脚村,这片承载着非遗文化的沃土,近年来为了让珍贵的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乌当区逐步将白水河沿线打造成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在这里,古老的造纸技艺得以传承与展示,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共同谱写着文化与旅游交相辉映的华美乐章。

当地村民在抄纸。刘久锋 摄

如今,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这里,参观香纸沟的古法造纸作坊群和水东香纸艺术博物馆。“现在村里面对古法造纸技艺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技术。”方聪笑着说,这种变化不仅让古法造纸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香喷喷的旅游饭”激活了陇脚村经济发展,短短几年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目前,陇脚村已有50余家农家乐、10余家乡村客栈,每年吸引游客逾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香纸”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里,每一片纸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匠人的坚守;在这里,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见习记者 刘佳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