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河南虞城县沙集乡:“四大产业”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张培奇 范亚旭等
  • 2024-06-24 22:15:40

“俺在这雨披厂上班,离家近,骑电动车10多分钟就能到,每个月可以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就业更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6月20日,在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沙集乡郑海村的中亿防雨服饰加工车间内,郑海村村民王素芝高兴地说。

近年来,沙集乡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党建引领推动招商引资,采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党员干部带头”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雨披生产,并发展芍药种植、蜂蜜生产、水果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村美、业强、民富”的新路子。

雨披产业成就产业集群

走进郑海村,各种颜色和款式的雨披一应俱全。沙集乡党委书记王存伟介绍,“我们乡有大大小小的雨披加工车间100余家,有的成了规模企业,有的是家庭作坊,从业村民1200余人。”

雨披生产车间里,工人在有序忙碌着。

以天成防雨、靖江雨衣、中亿防雨等企业为龙头,沙集乡整合产业车间及50余家雨披加工作坊,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了雨披产业规模效应。郑海村抢抓优势,积极壮大村集体产业,在原车间800平方米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座510平方米的标准无尘化高端雨衣生产车间,吸收员工120名,其中12名脱贫户实现就近就业,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世界各地。

产业发展,服务配套十分重要。沙集乡通过招商引资从江苏引进了专业生产防雨布的拓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项目主生产线两条,日加工防雨布10万米,填补了山东、河南、安徽及河北等地防雨布加工的空白,解决了120余个雨披生产厂家原材料供应难题,带动当地60余户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以前都是去江苏、浙江等地采购防雨布原料,现在家门口就有这样的加工厂,对我们来说真是‘及时雨’,让我们节省了许多费用。”中亿防雨制品采购经理张彩凤说。

芍药产业“俏”动致富路

在沙集乡沙集村村民贺家振的芍药地里,郁郁葱葱的芍药长势兴旺,个别枝上还有残留的芍花。“我们在这芍药地里刨芍根,一天能挣80多元,比外出打工轻松多了。”沙集乡贺桥村村民贺生富高兴地说。

芍药花一般在每年4月底和5月初开放,花期可持续20天左右,不仅有着极大的观赏价值,同时也能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近年来,在沙集乡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许多村民不断加入芍药种植行列,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今年‘五一’期间,芍花正开的时候,每天来拍照、游玩的都有300多人。”贺家振说。

贺家振种植的芍药又称“油芍一号”,该品种每年8月至12月均可下种,第二年“五一”前后开花,7月20日左右成熟。该品种是贺家振经近20年研究、开发、培育出来的一个集油用、药用、观赏价值于一身的芍药新品种。此品种株高1米至1.2米,种子含油量在20%以上,亩产油用种子在150公斤左右。“今年是芍药行情最好的一年,每亩地创收在8万元左右。”贺家振说。

一枝芍药花,成就一个产业。沙集乡因地制宜,以花为“媒”,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盛开的芍药,不仅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更是扮靓了美丽乡村。

蜂蜜产业实现富民增收

“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养蜂业被称为“空中事业”,蜂蜜产业也被称为“甜蜜产业”。“我们将蜂蜜统收统销,集中加工,产销一体,积极申创蜂蜜品牌,实现农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沙集乡王楼村,虞城昌鹏养蜂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以鹏高兴地说。

工人们在蜂蜜加工车间里忙碌着。

哪里有花香哪里就有养蜂人的身影,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吃上纯正的蜂蜜,王以鹏也在不断探索蜂产业的市场,把自己养蜂场里、养蜂合作社里的蜂蜜销往全国各地。如今,王以鹏打造了十大养蜂基地,长期合作的养蜂合作社50余家,有蜂农1000余户,拥有蜂群数万群。

在产品销售方面,集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昌鹏养蜂现销售规模与市场份额居全国行业前列,先后获得“中国蜂产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品牌先进企业”“立信示范单位”“中国蜂产品协会优质溯源产品”等荣誉。

为确保蜂蜜质量,在沙集乡相关部门的监管下,王以鹏实行“产品质量养蜂农负责制”,竭力把控源头,真正实现所销售的每一瓶蜂蜜都能追根溯源、都有对应的原产地,保证产品天然纯正,竭力打造蜂产品行业里一流的品牌。

果蔬种植推动村美民富

走进沙集乡沙集村、杏岗寺村和马楼村,一座座蔬菜大棚鳞次栉比,一个个蔬菜园生机勃勃,笔直宽阔的马路,整齐划一的路灯……俨然一幅乡村振兴的生态画卷。

“我承包了110亩地,把西瓜和辣椒两种作物进行搭配套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能增产增收。”在沙集村,远近有名的“西瓜大王”贺团结说。

村民在大棚里查看西瓜长势。

为增加种植收益,沙集村很多村民进行水果蔬菜套作,两种作物搭配合理,同收同管,不仅提升了土壤的使用率,还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达到增产、提质的效果。“今年采取的西瓜套种辣椒,不仅没有影响西瓜的品质,反而还提高了西瓜的产量,一座大棚还多收了一季辣椒。”杏岗寺村大棚基地负责人贺新爱介绍。

据介绍,杏岗寺村“两委”聚焦瓜果种植特色产业,常年坚持把瓜果种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大棚经济”与“村庄经济”有效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如今的杏岗寺村,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特色农业的突破口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设完成90余座水果蔬菜大棚,打造了特色农业示范村。同时,该村引导种植户统一订购种苗,实行统一品种、种苗、技术的“三统一”经营模式,重点发展西瓜、甜瓜和辣椒种植,以此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今后,我们乡将下功夫做好做强产业文章,积极整合资源,拓宽销售渠道,让村民们走出一条乡村振兴路,从而使‘四大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王存伟说。

作者:贾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