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焦点大图 详情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 来源:新华社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赵丁喆
  • 2024-06-26 10:40:05
6月22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左)、赵红颖(右)、武小涵在外出采样途中检查设备。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武小涵在进行海水样品采集。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6月22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右)、赵红颖(中)、武小涵外出进行采样工作。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