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厚雨忽霁,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广场银杏树林下,2024届园艺林学学院蔬菜系硕士毕业生杨子萱驻足在“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标语的桁架前,热泪盈眶。
“我想去做乡村教育的燃灯者,将青春最美的姿态定格在西部的广袤土壤上!”这是杨子萱四年前在研究生支教团出征仪式上的支教宣言。如今的她已经成长为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队长,和更多的志愿者们一起践行着“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使命与担当。
2020年8月,杨子萱和支教队友们初到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为民小学时,发现这里的孩子们虽身处自然之中,却对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了解甚少。当从孩子们口中听到“老师,地里只能长苞谷和土豆”的时候,杨子萱和队友们就下定决心要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志愿者正在给小朋友科普植物知识(本禹志愿服务队供图)
在徐本禹老师的帮助下,杨子萱和队友们在大山里建立起了自然科学实践基地,和孩子们共同种下了一批苹果柿树苗。六年级的小佳是一位留守儿童,家就在基地旁边,观察树苗的生长情况成为了她每天的习惯,这批树苗也成为了她最忠实的伙伴。小佳对子萱说:“今天小树苗的叶子好像长大了些”“树顶上长了个小圆球”“小树苗已经跟我一般高了......”这些记录在小佳日记本上的话杨子萱也都一一回应,“这个小圆球叫作‘花苞’”“土壤给了小树苗养分让它长大,你也要好好吃饭才能茁壮成长......”今年6月小佳给杨子萱发消息道:“老师你看,小树结果了!另外还有一个好消息,我中考发挥得不错,能去市里读书了!”
杨子萱和队友们将人体模型、显微镜、三球仪等孩子们从没见过的“稀罕玩意儿”带到这个闭塞的彝族村落,还把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玩转科学”课堂带到了乡村小学,让孩子们突破环境限制、发现更广阔的世界。“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年过去了,苹果柿树也终于挂果了,我希望让孩子们看到家乡的土地除了能长出土豆和苞谷,还能结出甜美的果实,他们自己的人生也如这片土地一样,充满无限可能”,杨子萱相信在持续帮扶下,科学的魅力会像涓涓细流汇入孩子心中。
除了陪伴这群山里娃儿“玩转科学”,杨子萱和队友们也将艺术的种子带到了大山深处。2020年是为民小学合唱团成立第二年,《左手右手》是杨子萱教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孩子们的乡音浓重,略显羞涩,但他们脸上的认真和对音乐的热爱是掩盖不了的。”杨子萱回忆道,“虽然我在合唱方面不够专业,但长期器乐学习积累的乐理知识基础,让我决定尝试把学校的合唱团带起来”。合唱团的训练就意味着杨子萱要先自己熟悉歌曲各声部的乐谱,再带领不同的声部分开训练、集中配合,在每周24节课程的压力下,合唱团指导任务的艰巨也让她一度想放弃。
有一天,二年级的小龙在训练结束后给子萱递了张纸条,上面画了个礼物盒,写道:杨老师谢谢您教我唱歌,《明天会更好》《红星闪闪》,我都会了。而这份鼓励也成为了子萱坚持下去的动力。去年,24名学生组成的“小星球”以一首《如愿》,唱出了大山的空灵与感动,唱进了人们的心中。远在武汉的子萱欣慰道:“山里的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的,我们的努力也是完全值得的。
在一届届支教志愿者们的努力下,如今的为民小学已经有了专门的艺术教室,也邀请了专业的老师为合唱团授课。艺术的力量对山里娃来说是巨大的,合唱带给他们的不仅是音乐上启蒙,更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走入的他们的生活,团结、配合、信任、责任、自信,看着视频中孩子们的变化,杨子萱感动不已。而子萱告诉我们感动也远不止这些,大山里冬日寒风夏日烈阳,干农活儿对山里的孩子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她便买了一些护手霜送给学生,没想到后来会在一篇名为“礼物”的作文里看到它们。小正雨在作文里写道“这个礼物里曾有过一段忘不了的记忆”,小正雨后来给子萱发消息时说每次想起他时就会抹一点护手霜......讲到这里,杨子萱眼眶涨涨的、内心酸酸的,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紧密相连,便是这单纯的童心与纯净的爱。
在华中农大本禹志愿服务队帮助下,已有500余名乡村小学骨干教师通过“乡村教师来汉培训”计划,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教育培训。贵州省毕节市本禹希望小学校长黄承宇说:“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的精神、力量和热情,点亮了我们所有参训老师的希望之光”;服务队实施的“‘玩转科学’点亮黔山娃的科学梦”项目,将课堂讲授、播放科普短视频、动手操作科学套装和实地体验相结合,从环境保护、自然地理、生命科学、园艺种植4个板块入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科普教育;实施的“留守儿童城市体验行”项目,先后带领山区学生前往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多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成长体验。志愿者们还联系爱心资金成立“水滴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
志愿者和居民共建社区花园角(本禹志愿服务队供图)
自2003年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共计211名志愿者接力前往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开展爱心支教、改善基础设施,服务乡村教育。从21年前徐本禹举起“火把”的那一刻,支教的接力棒便在一代又一代的“本禹们”手中传递着,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回到学校后,为了更好的弘扬雷锋精神,杨子萱多次参与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大讲堂”的志愿宣讲活动,走进十余家高校和企业,讲述志愿故事,传播志愿精神;她也曾带领武汉市盲校的盲童乐队开展音乐团课的活动,带动8000余名师生关注盲人集体、关注公益服务。她也曾走上中央团校的讲台上,参加“强国复兴有我”青年论坛,与500余名学员分享“投身社会服务,贡献青春力量”的故事。除了志愿者这个身份之外,杨子萱还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志愿者们的志愿者”。作为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她带领着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各分队的志愿者们一直前行......
2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当初的一支四人小队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超过500名志愿者加入的华中农业大学“食科一家人”志愿服务队,爱的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俯耳倾听的身影记录着爱心病房中的点点滴滴、穿梭在地铁站的一件件红马甲见证着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遍布在田间地头的足印是团队助农助产的珍贵记忆、专注一老一少的营养科普承载着食科学子对于“专业+志愿”的守望与坚持。在食品安全科普的道路上,志愿服务队组建百人博士志愿服务团,成立十支博士服务队,以传播食品安全知识为己任,发挥专业院校优势开展科普行动,联合全国57所高校共同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志愿科普服务,秉承新“食”代的初心,做舌尖上的守护者。
“这个拿那个固定就行了”“我们把基本框架搭好再拧上螺丝” ,武汉市洪山区玫瑰湾小区3期41栋20楼的一个阳台内有三个身影正在忙碌,华中农业大学张瑜服务队的志愿者在有些狭小的空间里热火朝天地搭着花架,志愿者们正在开展“用书本换来一个私家花园”公益活动。在深入社区服务过程中,张瑜服务队的志愿者了解到了居民想要将社区及家庭内闲置空地利用起来的需求,便决定联合社区居民开展改造。王婆婆的阳台位置比较小,他们设计在角落搭一个花架更合理地利用空间。三位志愿者相互配合,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将花架搭建完成。王婆婆看到家庭绿植占地从杂乱无序,到井井有条、精致自然,笑容绽开在脸上:“这群年轻人们太厉害了,把我的阳台都变成小花园了!”。社区里还有一块约20平方米的空地因为平日里没人照料,就闲置了下来。志愿者们指导小朋友为墙面涂鸦,社区党员协助砌墙做砖,志愿者种上植物,从设计到翻地、从改良到种植,志愿者们以共建玫瑰园为起点,动员居民一同改善房前屋后的环境,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华中农业大学2019级水产专业的罗腾达是微博名为“闪光鱵”的认证知名科学科普博主,作为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期间,和志愿者们在校内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水生与两栖爬行动物的调查,联合学校博物馆,将成果汇为了《狮山鳞介》图鉴,受到师生们的广泛欢迎。除了科普志愿服务,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还致力于服务长江流域治理工作,通过科普宣讲,增强社会群众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志愿者团队深入青藏高原、长江中段、长江口进行野外采样调查工作,按水域、时期、内容规范水环境数据,建立数据库,他们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长江流域“虚拟仿真系统”,形成规划建议提供给相关管理部门。
“你怎样,华农就怎样;你怎样,国家和民族就怎样;你怎样,世界和人类就怎样!”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经常鼓励志愿者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青春贡献。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的脚步也迈向世界,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支持下,本禹志愿服务队成员周士月作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项目派出的首位国际志愿者,前往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蒙古办公室工作。周士月和同事们持续关注蒙古在羊绒生产中的环境问题,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她将中国在羊绒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经验进行整理,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定未来可持续羊绒项目提供了参考。
2013年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多位志愿者受邀参加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大会、国际青年与气候变化峰会等国际会议,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260名志愿者赴军运村承担志愿服务工作,获得“流动红旗高校”称号。
回忆起本禹志愿志愿服务队的点点滴滴,杨子萱动情地说道:“每个团队都有令我难忘的故事,和他们一起走过的这些年,也是我青春记忆中最闪亮的日子。”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典礼上李召虎校长对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的肯定和鼓舞,他为志愿者们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寄语志愿者们:要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葆有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一直以来,学校党委将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作为全体华农人的行动指南和实践遵循,引导师生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服务“国之大者”与力行“民之小事”作为努力方向,通过制度化建设增强志愿服务覆盖面,项目化运作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性,示范性带动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坚持鼓励师生志愿者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关爱少年儿童、为老服务、阳光助残、环境保护、社区治理、国际志愿服务等领域,师生志愿者们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
“真正的快乐属于精神的,一个有能力给予抚慰关怀他人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这是杨子萱给自己写下的毕业留言,也是华中农业大学原创话剧《牵挂》中的一句台词,一句简单的“想做不做,机会错过”生动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杨子萱表示:“我虽然毕业了,但胸前的那抹志愿红永不褪色,未来,我将继续和广大青年志愿者一道,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志愿服务传播志愿文明,用青春力量助推人民和社会发展。”
作者:代金贵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