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当前正值夏种夏管的关键期。山东省禹城市不等不靠,积极行动,抢墒抢种,造墒护苗,稳步推进夏种夏管工作,确保稳粮增豆。走进禹城润德家庭种植农场欣喜地发现,随着农机新装备、新技术、新设施的不断运用和改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轻简化,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推进高质高效农业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85后”站“C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角“新”人多。“今年我这600多亩地全部采用6:4模式,大豆6行、玉米4行,其中玉米采用大小行,边行40厘米,中间行80厘米,玉米边行用矮秆紧凑型品种农大778,中间行用高秆耐阴性品种迪卡653,这样就实现了优势互补、边行优势发挥到极致。”高素质农民杨富勇在地里给周边村民耐心地讲解着今年种植模式的改变及改变原因。
杨富勇,1987年出生的农家汉子,2006年中专毕业后,怀揣着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大城市的憧憬,独自一人到济南打拼,凭借着不服输不信邪的倔强与坚持,成为企业的栋梁。但是,家有耕地,妻子在家种地照顾孩子和老人,两地奔波,特别辛苦。怀着造福家乡、振兴桑梓的目的,杨富勇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成为“土里刨食”的“新农人”。
2022年,他和村民共同承担了1000多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由于经验不足,特别是封闭除草、适时化控这些技术没有及时到位,再加上玉米没有达到理想的群体、后期又出现了脱肥现象,再加上当年净作玉米普遍高产,两者相比较还赔了100多元。去年他又响应国家号召自己带头种了500亩,他痛定思痛,下决心在种植效益上打一个“翻身仗”,结合去年教训大胆创新。采用6:4模式,特别是玉米用了大小行种植,结果玉米单产实现了1400斤、大豆单产达到了180斤,实现了全线飘红,今年6月19日他作为种植能手在运城召开的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经过两年的试验,杨富勇带领村民成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路径”。杨富勇也作为村主任逐渐成为了村民心目中的“领头羊”,村民遇到种植、农机的难题常常来找他请教。目前,禹城润德家庭种植农场已有80余人。他还积极参加省级电商培训,计划开起线上店铺,通过直播等形式探索更丰富多样的销售渠道,带动附近村民增收致富。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夏种土壤焕“新”颜。烈日炎炎、挥汗如雨。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大豆玉米播种机正紧张地在禹城润德家庭种植农场里穿梭,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最后作业,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整地、播种、覆土等一体化作业,还同步“播”下了长长的黑色滴灌带。
“我这200多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土地全部铺设了滴灌管道。灌溉、施肥仅需要20个小时就能同步完成,省工、省时还省力。”高素质农民杨富勇指着一条条细长的黑色滴灌管介绍,“这项技术不仅提升效率、有效节水,同时把灌溉、施肥融为一体,实现了节肥节水增产。”
杨富勇作为高素质农民,他深知“新农人”关键是“思想新”,能够与时俱进,敢于开拓创新,不仅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市场眼光。
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智能农机开始挑大梁。为了方便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杨富勇今年给播种机械全部安装上了北斗导航系统,并采用6:4的种植模式,进一步提高大豆玉米的边行效益。
杨富勇自己也是一名农机手,他欣喜地说:“现在咱们的播种机不仅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并且玉米播种机还采用了气喷式播种,密度每亩能提高到7000株以上,这从根本上保障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同时我这200多亩地,全部实现了减垄增地,光这一招,我就增加土地10亩以上,真是‘拾麦子打锅饼—干赚’。”
结合减垄增地、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合理配置大豆与玉米的行距和株距,实现两种作物优势互补,在不增加耕地的情况下,达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
近年来,禹城市围绕培养造就一支爱农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采用“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模式,邀请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理论教学与田间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对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培训,截至目前共培养高素质农民2000余人、科技示范主体6000余人,让乡土人才成为科技富农的“全能型”选手。
作者:张培强 孙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