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乡风文明 详情
北京顺义区石家营村

村庄大家庭 文明携手行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陈银银
  • 作者:陈银银
  • 2024-07-11 10:23:29

图为石家营村村干部给过生日的老人送蛋糕。 受访者供图

走进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西北部的石家营村,宽敞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独门独户的小院子周围种满了鲜花。如果不是村委会门口宣传栏上“石家营村”几个字的提醒,会让人以为此刻来到了一个舒适的度假村。

  “全国文明村”“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全国村歌示范基地”“北京最美乡村”……走进石家营村委会,进门处的两面墙上被奖牌装饰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骄傲地告诉记者:“有一百多个奖牌呢,您去村里转转,那儿才更有看头!”

  一个普通村庄是如何蜕变成为“明星文明村庄”?文明乡风建设背后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近日,记者来到石家营村进行探访。

  立“家规”增强主人翁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村规民约是村民集体意愿和智慧的体现,约束着村民的言行,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和依据。

  在石家营村,村“两委”干部胡立争更愿意将“村规民约”叫作“家规”。提起当时“家规”的制定过程,他记忆犹新,先是村“两委”讨论,再拿出基本方案在村民大会上讨论,之后村“两委”反复商量细节,经过近二十轮讨论才最终确定。“我们的村规民约还不是一成不变的,后续根据村子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会动态调整里面的内容。”胡立争补充道,“说它是‘家规’,是因为石家营村是一个大家庭,村规民约不是单纯约束,更多的是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是石家营的主人。”

  石家营村通过设立“婆媳澡堂、老年人精神文明奖、垃圾定点回收奖励机制、利益导向节水补贴机制”四项规定,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以“奖”代“惩”,调动村民共同参与村集体建设。

  “婆媳澡堂”是村里出资建起的200平方米的澡堂,面向全村免费开放,前提是年轻人洗澡必须陪着老人一起来,通过洗澡这件小事,为年轻人搭建起孝老爱老的平台,拉近了邻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老年人精神文明奖”从过去无条件给村里老人发放补助到需要老年人爱护公共卫生、不乱说脏话等才予以发放。不仅如此,为了鼓励老年人教育好子女晚辈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村里又为每位老人每月发放100元“操心费”,同时规定:如果老人的子女或亲属出现不文明行为则取消补贴。小小机制,激发了全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干劲。

  “垃圾定点回收奖励机制”要求每户村民在规定时间内将分好类的垃圾倒入指定地点,对按规定做好垃圾分类的家庭每天奖励1元钱;“利益导向节水补贴机制”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规定每位村民每月生活用水3吨以内每吨1元,超出部分每吨4元,同时村里每月给每位村民发放3元用水补贴,有结余的归村民个人,如此石家营村每年可实现节水4.5万立方米,为村里节约开支5.4万元。

  以文明做法“激励”更多文明习惯,石家营村将约束行为的村规民约转化为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让村民在参与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

  “家文化”营造文明氛围

  “来,带你看看我‘家’。”在石家营村村史馆,胡立争一脸神秘地对记者说,“你能看出来这像个什么字吗?”原来,村史馆的整体设计布局以汉字“家”为原型,将村庄发展的重要节点分为几个“章节”,每个“章节”的文字和图片展示都在“家”字的一笔一画上。

  2010年,石家营村逐步确定以“家文化”治村,并提出石家营人的三种关系:年长者是父母,同龄人是兄妹,年幼者是孩子。为何提出以“家文化”作为村庄发展的核心理念?胡立争回忆道,和过去相比乡村的人情味淡了,最明显的是过年没有氛围了,“没有人情味儿,就没有力量,村里的人心就聚不齐,就要有人带头提出这件事。”将村子变成“家庭”,将“治村”变成“治家”,人人都是家庭成员,在推动乡风文明治理的同时,也在整个村子里营造浓浓的“家庭”氛围,极大提高了村民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为此,村“两委”充分利用“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举办爱老敬老活动,邀请村里的老人们到村委会一同庆祝,切蛋糕、唠家常。“母亲节的时候也可以带父亲来,不用分得很清楚,重要的是老人们能聚在一起。”胡立争说。除此以外,石家营村里的130位老人,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来自村委会的生日蛋糕,今年72岁的宛玉琴告诉记者,比起直接给补贴,她更喜欢村里的年轻人去家里给她送蛋糕,“有时候是村书记来,但谁来我都高兴,能来看看我们,就好像一家人一样。”

  走在石家营村里,笔直整洁的道路两旁种满了不同的果树、花卉。“庭院周围的植物种类是村民随意种植的吗?”记者忍不住发问。“当然不是,院子里的植物是村民按喜好种,门口的树苗是村里发的。”村委会干部胡冉昕解释说,“他家种桃树,你家种杏树,成熟了之后互相送一点,邻里之间的感情更好了。”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做法,饱含着石家营人最真诚的底色:把邻里相处成家人,把文明行为变成文明“家风”。

  “家人”互助观念深入人心

  早上9点多,78岁的王永珍结束了上午的巡逻任务。作为石家营村“四服务队”的“元老”,13年来一天两次的巡逻任务是她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

  在王永珍的心里,和兄弟姊妹们一起在村里巡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谈及这十几年来在村里巡逻所看见的变化,王永珍说:“刚开始还会有一些不按规定遛狗、乱倒垃圾的行为,现在几乎见不到了。就连隔壁村来串门的都知道我们村的规矩。”

  王永珍所在的“四服务队”是石家营村2011年成立的一支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这支队伍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服务社会,服务全村,服务他人,服务自己。胡冉昕告诉记者,起初村里成立这支队伍是为了解决村民退休之后不适应的问题,“突然闲下来,与人交流也少了,身体和心理都可能会出现问题。”通过成立志愿服务队,村民每天上午、下午用一个多小时在村里巡逻,发现一些不文明行为或者公共设施需要维护的情况,也可以及时报给村委会。

  在“四服务队”的带动影响下,石家营村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日益浓厚,年轻人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当中。记者发现,很多村民将“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团结互助,家道振兴”的家训木牌挂在门口。石家营村党支部更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地,先后组建了文化惠民、邻里互助等10支志愿服务队,带领全村志愿者共同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理念。

  “你为咱村献智慧,我为咱村出劳力,人人团结和谐美……你把孩子培养好,我敬老人养育恩,男女老少手拉手,携手共建文明村。”石家营村歌《和谐石家营》里句句唱出了和谐互助的美好氛围。这首几乎人人都会唱两句的村歌也在潜移默化间让互助和谐深入人心。

  近年来,石家营村以“家文化”为核心,充分挖掘村民的自治力量,全村人共同参与文明乡风建设,文明成为村里最亮的奖牌。

作者:陈银银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