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党组织筑巢引凤,助推光伏产业、有机农产品生产、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同步提升,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从镇康老县城凤尾驱车10多公里到达忙丙乡,只见万物葱郁、阳光和煦,高海拔的区位优势赋予这里充裕的光照条件,缕缕耀眼的光芒喷薄洒向大地。道路旁成千上万块错落有致、具有超强斜面吸附能力的蓝色光伏板,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清洁电能,与美丽富饶的乡村遥相呼应。
忙丙乡属冷凉山区,产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种植结构单一。为探寻绿色发展之路,镇康县聚焦短板弱项和资源优势,以“增绿增收”为发展思路,探索“农光互补”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2023年12月,全省单体最大光伏项目在镇康县忙丙乡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占地约7300亩,每年发电约5.85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可节约标准煤19.7万吨,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3万吨。
为实现村民和企业共同获益,镇康县忙丙乡党委和企业建立起村企产业党建联盟,采取区域联建、龙头领建、工作联抓等方式,既解决光伏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也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等帮扶,实现“以强带弱、抱团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
“如今,光土地租金这一项,就为当地1600余户村民增收1.78亿元。项目还为当地村民提供长期、短期的就业岗位,带动就近务工2500余人,实现经济收益6000余万元。”镇康县忙丙乡的袁庆鸥说,“村民还在光伏板下种植茶树、金银花等农作物,‘光能’与‘农业’碰撞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引进光伏项目后,镇康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借助优势企业资源“以商招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构建马鞍山茶原料基地新形象,陆续探索形成“党建+光伏+中药材+企业”“党建+光伏+茶叶基地”“党建+光伏+农户+茶叶基地+茶叶初制所+茶叶精深加工”的多种合作模式,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党组织和企业联动发展,2023年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
镇康县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重点,在发展咖啡、坚果等林下经济上,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做到绿色经济产业与文化、旅游等行业有机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镇康县种植咖啡历史悠久,属全省重点咖啡产区之一,全县共种植咖啡8.69万亩,咖农约5.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2%。
但近年来,咖啡产业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大、咖农收入低、生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咖啡产业的发展。2023年,镇康县引进云南镇康哈里咖啡庄园有限责任公司等咖啡企业,打造咖文旅融合的精品咖啡庄园,促进咖啡产业和二三产业的创新融合,有效破解咖啡产业发展受困造成的土地资源转化率低等问题,助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融合发展。
“我们采取‘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深耕精品咖啡庄园、精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践行‘从种子到杯子’的理念,实现咖啡从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往全球的全产业链的贯通。”据镇康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咖啡产业股负责人李跃旭介绍。
为最大限度发挥咖啡产业效益,镇康结合咖啡生长特性,将咖啡种植区科学划定在海拔为850-1900米的区域,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布局规模化、基地建设标准化。李跃旭说:“镇康以卡蒂姆7963、P4系列和萨奇莫389、390、402系列为主,推广良种良法种植,良种推广率达100%,实现咖啡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三产融合和咖文旅融合的咖啡综合体。”
如今,镇康咖啡品质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青睐,原料及产品供不应求,主要销往昆明、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等地,以及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
“筑巢引凤组织牢、农光互补产业兴;咖啡原料变精品、资源转化生态兴……”随着悠扬婉转的“阿数瑟”旋律响起,一幅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者:赵玉雪 袁庆鸥 李跃旭 刘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