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与大蒜看似毫无关系的两种东西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高山村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给高山村带来了许多人流,将平凡的高山村拉进大众视野。一群年轻人与高山村的故事在飘着蒜香的咖啡中缓缓展开。
大蒜与咖啡?一场味蕾的奇妙探险
大蒜,这个家家户户常备的调味品,以其独特的辛辣风味挑动着我们的味蕾。而咖啡,作为都市生活的常见伴侣,其香醇的气味成为众多打工人们的选择。
大蒜咖啡。
当辛辣遇上香醇,这看似不合常理的搭配究竟会碰撞出何种滋味?
“大蒜咖啡听起来很奇怪,但喝起来不仅不会有大蒜的辣味,还可以闻到一股蒜香,还挺独特的。”专门来打卡的顾客李女士评价说。当大蒜和咖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们不仅没有产生大家想象中的怪异味道,反而别具一番风味。
原来,大蒜咖啡中的“大蒜”并非直接以蒜片形式出现,而是加入经过脱硫工艺提取的大蒜液。大蒜去除硫化物以后,既保留了它原有的独特蒜香,还巧妙地去除了其可能带来的刺激性味道。咖啡调制好以后,咖啡师还会在表面撒上薄薄一层蒜末作为点缀,这样一杯散发着淡淡蒜香的大蒜咖啡就成功出炉了。
那么,大蒜咖啡这种“奇妙构思”到底从何而来?背后其实是一群年轻人与乡村的故事。
在高山村坐落着一个简约现代风格的院落,独特的木瓦墙,透明的落地窗引得不少人驻足。这便是榜样青年社区,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乡村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创业、交朋友,找到新起点。
高山村榜样青年社区内正在举行派对。
周周是榜样青年社区的品牌主理人,从事了5年乡村运营工作的她,希望能够把在地文化推广出去。“温江在地文化就是农业,红七星大蒜又是高山村的代表性农产品,团队受到市面上流传的青椒咖啡、花椒冰淇淋等创意产品的启发,所以决定将大蒜融入咖啡中,打造属于高山村的代表性品牌。”
大蒜与咖啡的成功搭配引起了大量消费者的注意,尤其是年轻人。从2023年10月大蒜咖啡馆开业至今,大蒜咖啡已售出近20000杯,接待顾客超过11000人次,其中七成以上是青年人。现在大蒜咖啡成为了高山村的一张“名片”,大家也感到倍有面子,对种植大蒜的积极性也变高了,种植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20%至30%,价格也从每斤7、8元涨到了9元。
当青年人邂逅高山村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大蒜咖啡馆所在的榜样青年社区,其实是闲置的村委会旧址改造的。2020年三井村和原高山村合并后,三井村村委会的办公楼一直闲置。为了盘活这块土地资源,高山村引沁承文旅与村集体共同成立了榜样青年科技有限公司,对原三井村村委办公楼进行改造,打造集团建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空间。随着“大蒜咖啡”的成功出圈,榜样青年社区在营业不到1年的时间里接待游客3000组,承接活动80余场,有效盘活了高山村闲置资源。
高山村榜样青年社区内。
“最开始是高山村党委颜泽菊书记找到我们,邀请我们到高山村考察,希望在高山村里建一个青年社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周周告诉记者。高山村交通便利,身处成都农高区腹地,村“两委”对青年人十分支持等原因让团队决定和村集体一起成立榜样青年社区。
虽说年轻人创业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选择乡村创业却显得有些“另类”。那为何这些年轻人会选择回到乡村?又为何会青睐高山村这片土地?
热爱乡村成为年轻主理人们远离繁华城市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些年轻人们来说,广袤无垠的田野,好似孕育着无限希望。
大蒜咖啡的主理人叶秋是榜样青年社区的第一批主理人,在选择回到乡村之前,是一个有着五六年经验的婚纱摄影师。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叶秋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穿梭于家、工作室与拍摄现场之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似的工作流程。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方式,让叶秋感到束缚,“摄影还是比较复制性的,我不太喜欢三点一线的生活,还是更喜欢走出去。”喜欢自由的叶秋在辞职后,干上了露营,学上了咖啡,也走进了乡村。“我觉得乡村更能让人慢下来,沉静下来,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年10月,受到主理人周周的邀请,他便毫不犹豫地来到了高山村。
除了对于乡村的喜爱,高山村党委书记颜泽菊的支持也成为了年轻人们来到高山村的一大理由。“在和书记的沟通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她非常重视年轻人,尊重年轻人,所以这也是我们成立这个社区的重要原因。”周周说。在颜泽菊看来,乡村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有青年人才。这些不断入驻的青年创业者们也给村子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他们还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过来,比如说教会我们的种子大户、合作社通过小红书更好地销售农产品,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据了解,村集体按照入股的方式参与到榜样青年社区建设。而榜样青年社区所产生的收益,也会以保底加分红的形式纳入集体经济。农产品销路更广了,村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发展的路也更好了。
在这里,大蒜咖啡不再仅仅只是一杯饮品,榜样青年社区也不再只是一座房子,而是城市与乡村的纽带。
年轻人们的相遇 会擦出什么火花?
为了能够让温江区的农产品能走得更远,榜样青年社区推出了有着社交属性的“后备箱咖啡”。如今,叶秋将带着后备箱咖啡前往云南大理,让温江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四川。
大蒜咖啡在越走越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股“新风”,让更多像叶秋一样的年轻人选择了返村创业。在45名热爱乡村的主理人里,有“农场专家”王静、“乡村摄影师”难山、“自媒体服装人”安安……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背景,但是他们在一次一次交流合作中碰撞思想,在乡村里大显身手。
别看烘焙师罗天华是个“95后”,种菜养鸡他可是一把好手。父母都在外务工,他从小便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长大,童年的记忆就是在田野里奔跑,饿了便偷拿一点家门口的香肠腊肉来吃。怀着对乡村的浓浓眷恋,罗天华离开了城市,来到了高山村。作为榜样青年社区的第二批主理人,罗天华将烘焙技艺带到了乡村。除了社区内日常的甜品制作,他还与其他伙伴共同完成各种活动的布置。“像婚宴或者生日会,只要客人需要茶歇台,我就会去做。我们都是相互合作的。”罗天华说。除此之外,热爱乡村的他还会和其他主理人一起打理农场,达到“共建”的效果。年轻人的主理人们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可以互相合作,达到1+1>2的效果。
除了主理人们之间的碰撞,这群青年也与村民们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为榜样青年社区提供大蒜的“80后”种植大户李琴是本地村民,四五年前因看好农业的发展而回到了高山村。在过去,李琴的大蒜主要作为蒜种供到云南,每年的价格浮动比较大。但自从与大蒜咖啡馆合作以后,大蒜的价格更稳定了,收益也更可观了。除了经济上的收益,当问到与“大蒜咖啡”合作有什么感受时,李琴笑着对我们说:“一开始听说做这个咖啡的时候,还是感觉挺奇怪的,但是合作以后感觉蛮好的。忙完一天的活以后,去他们那边放松一下,还是挺好的。”
在高山村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年轻人们可以尽情挥洒他们的热情与创意,让乡村发展也走上了一条新道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实习生 李琳晶 李玫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