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详情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福建福州内河谱写人水和谐共生诗意画卷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蔡茂楷 朱梦莹
  • 2024-08-08 12:29:11

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山水之城,三面环山,派江吻海,山水相依,河网密布,城区内河139条,总长超过295公里,水域面积超过10.08平方公里,是国内水网平均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可以说,水是福州的灵魂,内河也是城市形象的窗口。

近年来,福州遵循“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持续推进水系治理,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一条从治水、管水到兴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治水 水岸同治满城碧波

位于仓山区的流花溪全长约4.4公里。未改造前,流花溪的垃圾阻塞河道,水体黑臭。在水系综合治理中,流花溪的淤泥被清走,河道拓宽为15米到80米,并连通了洪湾河、浦上河、台屿河、乌龙江,沿河两岸埋设了8.7公里长的截污管。如今的流花溪碧波潺潺,两岸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沿岸公园里市民可惬意地休闲。

“症状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关键在排口”,根据这一治水理念,福州在水系综合治理中坚持水岸同治、系统兼治,水中、岸上同步推行清淤、截污、清疏管网、治理污染源和实施城中村改造等,让河道退去污浊,“唤醒”满城碧波。

2017年,城区44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2018年,福州获评首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如今,福州121条内河建成开放,总长度超过250公里。

在水系综合治理过程中,福州还优化打造水系周边环境,通过种树、修路、亮灯、造景、建园,先后建成滨河林荫绿道680公里,建设串珠公园379个,新建和提升滨河公园绿地5000多亩,让城区水系成了市民家门口的休闲河、幸福河。

管水 机制创新绿水长流

如今,“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城区水系,已成为福州一道靓丽的风景。

碧波回归之初,有市民曾怀疑治理成效能否持续。在水系综合治理中,福州通过机制创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PPP模式是福州引入的治水新模式。福州将城区内河水系分成7个水系治理PPP项目包,通过招标,国内一批优秀治水专业团队对7个项目包“分片包干”,在为期15年的项目周期中,福州邀请第三方逐年评估付费,对治水团队实施设计、施工、运营的治水全过程考核,实现水系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3月,福州成立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这是福州城区水系综合治理的一大创举。联排联调中心整合多个部门的管水权限,实现污水处理厂、管网、内河的“厂网河”一体化管理。

依托智慧调度,福州利用闽江涨落潮水位差,对城区内河实施生态补水,每天两次把1650万立方米的闽江水引入城区内河,绕城一圈再出城,日常内河流速保持在0.2米/秒以上,做到“把水引进来、让水多起来、让水动起来”,一城“活水”成为市民游逛内河的一道生态景观。

为了实现内河“长制久清”,福州在推行“政企”双河长制、每月14日开展“河长日”活动的同时,积极组建“民间河长”队伍,广泛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同时建立“6+X”日常监督检查和联合执法机制,一系列治水管水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的创新,让榕城绿水长流。

兴水 福舟悠游带火文旅

治水成效持续巩固和提升,如何让满城碧波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福州把目光投向了水上文旅开发,着力打响“福舟悠游”内河文旅品牌,做大兴水文章。

从最早的白马河游线,到白马河—东西河游线,再到西湖—白马河—东西河游线,一条白马河见证了福州内河游船航迹的延伸。2022年初以来,福州相继开发打造了三捷河、流花溪、晋安河、琴亭湖、晋安湖等各具特色的内河游线。

与此同时,连续两年,水上嘉年华龙舟巡回赛在城区多条内河举行,为市民游客带去流动的亲水盛宴。

生态好、福韵浓的内河游线,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水上福道”。丰富的文化休闲体验,让“水上福道”成为游客游逛福州的热门打卡地,节假日里常出现游船供不应求的场面,吸引央视《新闻联播》等栏目重点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大内河文旅的同时,福州注重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城区内河投放各类型游船中,清洁能源类型的电动游船是主力。

“百里水上福道,千年闽都画卷”,目前,福州城区内河航线已累计通航59公里。根据规划,到2025年,百公里“水上福道”基本构建完成。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福州内河正谱写新的生态发展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朱梦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