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价格好,大家一股脑都去种,结果去年开始大降价,地头收购价五六块钱,根本连成本都挣不回来。”一说起合作社的“阳光玫瑰”葡萄,青岛莱西市夏格庄镇岭南头村的王仁刚就一脸愁云。
青岛莱西市的设施葡萄是当地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大火的“阳光玫瑰”葡萄,让不少种植户迅速鼓起了腰包,但是由于种植越来越多,加上管理不到位、品质参差不齐,“阳光玫瑰”葡萄开始价格“大跳水”,那曾经照亮致富之路的“阳光”产业,也开始笼上一层淡淡的阴霾。
抑制价格跳水,缺少“品牌”效应
从高端水果到价格跳水,“阳光玫瑰”葡萄的身价起伏为何如此之大?缺少品牌化运营和标准化种植管理是关键。“没有品牌化运营和标准化管理,种植户各自为战分散种植,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对‘阳光玫瑰’葡萄的高端水果滤镜也就碎了,觉得这个品种就是个满大街可见的普通货,也就渐渐不愿意为其买单了。”董显勤是青岛培博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掌门人,为莱西周边1500多亩“阳光玫瑰”葡萄种植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全程化服务,是当地种植户口中称赞的“大能人”,深耕葡萄产业多年的他告诉记者,不是“阳光玫瑰”葡萄不值钱了,是市场上缺少值钱的“阳光玫瑰”葡萄。
“我去长沙探访了很多果品运营公司,那里的‘阳光玫瑰’葡萄高端果能卖到68一斤。由此可见,品牌化运营下的高品质‘阳光玫瑰’葡萄,其实完全不愁卖。”对比之下,去年当地“阳光玫瑰”葡萄“烂大街”的情况让董显勤觉得很心痛:“其实我们也有好的‘阳光玫瑰’葡萄,就是缺少一个让市场了解的机会。”
莱西地处北纬37—38度,温带季风气候与大沽河冲积平原的土质特别适合葡萄生长,加之当地设施葡萄产业规模渐成,可以说众多优势加持。董显勤觉得,好好利用这些优势,当地的“阳光玫瑰”葡萄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只是,董显勤略微觉得没有底气的是,目前当地的相关部门似乎在“阳光玫瑰”葡萄的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运营方面缺少相关引导和支持,普通种植户更没有这个意识。“好的年景一拥而上,种出的葡萄品质参差不齐,伤害了在消费者心里的美誉度;年景不好的时候,就通过低价竞争来抢市场,一片混乱……”面对这个市场现状,董显勤也是一肚子担忧:时间久了,当地的“阳光玫瑰”葡萄在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就很难提上去,看不到收益,种植户的种植热情也会下降,那“阳光玫瑰”葡萄的品质便更得不到提升了,这样下去不想成恶性循环了吗?在莱西有着天时地利、各方自然禀赋加持的“阳光玫瑰”葡萄本应该赢在起跑线上,却在赛程中途输下阵来,董显勤显然是不甘心。
扩大种植规模,缺少“硬件”支持
“今年打算再多拿出一部分资金做补贴,把地头收购价再提一下,这样大家种好葡萄的热情也高。但是收的葡萄多了,就必须考虑存储问题。”要做强当地的“阳光玫瑰”品牌,头一个让董显勤犯难的是配套设施的问题,特别是对冷库的需求。
莱西虽然是蔬菜、水果生产大市,但也并不是每个乡镇都有冷库,而且即便有冷库的乡镇也多是私人建设,标准参差不齐。董显勤介绍,自己多年来一直在一家私人冷库存葡萄,一年大约是400到600万的冷库费用,刨去这笔费用不谈,往私人冷库存葡萄担的风险也不小。“你不知道他温度标准行不行,万一给咱存坏了呢?再就是,这些冷库都是私人建设、万一人家不干了怎么办,咱们的货可都在那儿压着呢。”董显勤介绍,自己也想过跟村里合作建冷库,但是困难也不少:建冷库的地去哪里批呢?政府对于建冷库有没有支持补贴政策?该去哪里咨询、走什么样的程序呢?董显勤多次去跟村支部书记诉说难处,可是村支部书记也没路子,“也想找镇领导或者市里的领导,看看对我们这种发展中的新型农业主体有没有政策扶持,但是咱农民也没机会接触到呀。”
岭南头村支部书记王仁刚也表示,村集体也特别想跟董显勤合作,建一座自己的冷库,推动村里的葡萄种植再迈一步。王仁刚表示,不少镇村是有一些闲置的厂房、可以来建冷库的,但是如何申请呢?一边是闲置的建设用地,一边是种植户们亟盼的冷库,把资源和需求匹配到一起,对于当地“阳光玫瑰”葡萄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助力。
“前两天我去了趟宿迁陈集,他们一个镇就种了6000多亩葡萄。那里建冷库有补贴、建葡萄大棚有支持、冷藏车也有补贴……”董显勤言语间满是羡慕。
打造高端产品,缺少“软”宣传
除了硬件配套,让董显勤另一桩犯愁的是对“阳光玫瑰”葡萄的“软”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品牌和名气加持,董显勤带领大家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即使品质再高,想卖上高价也不易。“我们合作社服务的葡萄园一亩地光施用蚯蚓粪就没有低于四十吨的,再加上好的生物菌、矿物元素,都让我们的葡萄品质远高于市场上普通货。”一提到自己合作社指导农户生产的“阳光玫瑰”葡萄,董显勤脸上就难掩自豪:“我们的‘阳光玫瑰’葡萄含糖量都在18以上,而且我们为葡萄进行了213项安全检测,真正做到了安全又好吃。”
“通过技术把葡萄品质做好,通过品牌把葡萄价格提上去,最终让种植户赚到钱,然后再继续种植好葡萄,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董显勤介绍,自己目前正在联系各方面的专家,建立自己的葡萄产品标准,“从种植模式、采收、包装、储存都建立标准,相当于让我们的‘阳光玫瑰’有了跟市场上知名葡萄品牌竞争的资质。”产品品质有了、标准建了,如何再迈一步,提升当地“阳光玫瑰”葡萄的知名度呢?
董显勤表示,去各种农产品展会、文化旅游节等作展示宣传是一条很好的渠道,但是别在了“信息不通畅”上。“以前光想着搞技术,把葡萄品质搞好,为老乡们服务好,也不会去搞宣传,如今想去参加政府举办的一些展览会议,也不知道去哪个部门咨询、怎么申报。”
资源少、路子窄,“新农人”的奋斗之路充满辛酸和无奈。董显勤介绍,还想为自己的高品质“阳光玫瑰”葡萄申请“地标农产品”,但是过程也一直不顺利,跑了政府好多部门咨询,不是回复不了解,就是一直没消息。董显勤觉得不服气: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带领大家把葡萄品质提了上去,想获得认可怎么就这么难?四处碰壁的他依然倔强往前走:“今年要给我们的‘阳光玫瑰’葡萄申请原产地保护农产品,好产品应该被更多人看到。”目前,董显勤正在加紧准备材料、至于最后是不是最终又被否定,他选择先努力去干,“摸索着往前走嘛,事在人为!”
“多年来各级的持续发力,目前在‘怎么种’‘怎么收’方面基本没有问题,而在‘怎么卖’方面的确还主要靠农民自己摸索,这也是我们好多会员单位会遇到的问题。”青岛市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窦典梓表示,市区领导全局大事多,管不了这么细,镇街农办不是专职,什么事都干,也不可能太专业。这就造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希望地方政府能高度重视,让农产品品牌打造之路更加畅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