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重点集体林区、全国林改的策源地、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福建三明市系统集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破解难点堵点问题,促进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全市林业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林业生态颜值高。林地面积284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7%,森林覆盖率77.12%,森林蓄积量达2.1亿立方米、居全省首位,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1500个/立方厘米,连续4年居“中国绿都”评价榜首。
——林业治理成效好。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四级林长4565名,聘用生态护林员2300多名,建成国家标准化林业站覆盖率达81.5%,林业站实现无人机配备全覆盖。创新基层林业执法“一带三”模式,2022年在全省率先完成森林督查“清零”行动。
——林业改革立标杆。多项林业特色改革做法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办局肯定,林票、林业碳票等6项创新成果被《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吸纳和推广,被列入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被国家林草局点赞为林改“高产试验田”。
——林业产业体量大。2018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2023年达1299亿元,有永安林业等3家林业类上市公司,形成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10个、省级品牌86个。
聚焦机制创新,有效盘活集体林权
在放活林地经营权、落实林木处置权、确保林农收益权方面,三明市持续探索,实现经营更加自主、处置更加灵活、收益更有保障。
放活经营权。围绕解决林权登记职能划转后,出现的登记办证费用高、程序复杂等问题,创新林权登记管理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承包权、林地经营权分项登记,推行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及权籍勘验全免费服务,简化办证流程,实现林业管理和林权登记信息共享,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
建立市县乡林权纠纷联合调处机制,推广尤溪县林权登记管理措施,分类精准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全市颁发林权证3.5万本、950万亩,为群众节省林权勘验和登记费用1500万元,近三年促进流转林权近150万亩。该做法得到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肯定推广。
落实处置权。着力破解林木采伐政策限制多、难操作、难处置问题,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推行告知承诺制采伐改革,创新开展按面积审批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在林业站推广“一站式”共享联办服务,实现当日申请、当日办结,该做法入选全国“减证便民”典型案例。
确保收益权。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近三年落实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5.6万亩、1.1亿元,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8.3亿元。
聚焦规模经营,着力促进林农受益
创新联合经营模式,三明市出台系列措施,发挥金融助力作用,引导林地适度规模经营。
探索多式联营。面对第一轮林改“均山到户”产生的红利逐步消失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国有林场发挥专业人做专业事的优势,通过股份经营、委托经营、合作造林经营、合资造林经营等模式,将分散的林地集中经营,防止林农简单“一卖了之”“失山失林”。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落实林业政策宣传、科技帮扶、资金扶持等措施,支持小农户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开展生产经营,积极培育家庭林场、合作社、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模式,推广尤溪上源全民股份合作造林、沙县西霞委托管理经验等模式,将权益量化到户,保障林农权益。目前全市3100多家,经营面积占集体商品林地的57%。
强化引资入林。围绕解决社会资本兴林积极性不高、林农林企融资难题,发挥全省绿色金融试验区的优势,出台进一步深化林业金融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创新推出林权抵押贷款、福林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成立专业的林权收储机构,建立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发放全省首笔林权公证贷款,创新林业碳汇指数等特色险种。全市累计发放各类涉林贷款275.6亿元。
聚焦“两山”转化,加快生态价值实现
挖掘森林生态价值,三明市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促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创新林票制度。2019年率先在全国探索林票改革,把合作经营林地林木资产折资量化,以林票的形式发放给林农。林票作为收益权凭证,通过交易流转、抵押贷款、制发单位兜底回购等方式,使林农获得更多收益,也让林权流转更顺畅、融资更灵活、资源变现更便利。全市累计制发林票超7亿元、惠及近8万人,试点村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每年村财增收5万元以上。推动林票提质扩面,在全国首创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并在今年7月实现全国首单市场化交易。
创新林业碳票。围绕服务“双碳”目标,推动三明市“好山好水好空气”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2021年5月创新林业碳票计量方法,发行全国首张林业碳票,进一步体现森林固碳价值,实现“空气卖钱”。两年来,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探索“碳汇+”等应用场景,累计开发林业碳票碳减排量112.2万吨、实现交易201.3万元。推动林业碳票纳入上海碳普惠体系,实现跨区域交易。
打造区域性交易平台。成立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组建两山生态产品交易公司,开通县(市、区)级地域线上交易板块,发布三明市域内林木所有权交易价格指数,交易涵盖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造林开发、营林管护等林业全产业链,吸引全省7个地市38个县(市、区)的林场、林企入场交易,拥有会员2000余名,成为全省最大的林业要素专业化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20亿元、溢价率达15.8%。
聚焦兴林富民,培育壮大林业产业
坚持“以二促一带三”,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兴林富民。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完善分类经营制度,坚持适地适树,依托5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培育木荷、枫香等乡土优势树种苗木,积极营造块状混交、针阔混交林,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出材价值。全市累计建设珍贵树种用材林50万亩、国家储备林120万亩,每年带动农民通过参与造林,获得收入约4.4亿元。
推进竹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抢抓“以竹代塑”“以竹代木”等机遇,将竹木产业链作为全市重点特色产业链,出台竹木产业链发展规划、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加快布局竹山物理分解点、初加工小微园,推广林业机械、电烤笋等设施设备,构建“一轴两区多组团”的产业布局,培育青山纸业、福建金森、永安林业等龙头企业,发展竹纤维利用、竹生化利用、竹新材料开发等精深加工产业。2023年,全市林产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市1200多家林业企业吸纳4万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6万元。
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盘活林下空间,将乐县率先探索林下空间经营权证。与华润三九等药企开展订单合作,建成岗梅、金线莲、铁皮石斛、茯苓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48万亩,带动近23万农民参与林下经济经营,2023年实现产值179亿元,让林农捧上生态“金饭碗”。
主动融入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局,培育“森林康养+观鸟休闲、中医理疗、教育研学”新业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40个,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林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2023年营业额达19亿元。同时发展花卉苗木30.8万亩,带动从业农民2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占可支配收入的近1/3。
聚焦林业治理,管好护好森林资源
全面推行林长制,三明市进一步完善林业治理机制,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
构建林长责任体系。设立四级林长4565名,建立林长述职、部门协作和考核评分制度,创新“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生态司法+碳汇”等司法护航系列机制,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林长制组织体系。
创新森林管护机制。构建“联防、联打、联改”协作新机制,推行护林员“四化”巡护模式,实现网格化管护全覆盖;推行林业执法“一带三”模式,创新“警林联勤”“背包执法”“裁执分离”等工作模式,实现对涉林案件精准预警、高效处置,提升林业执法效能;推行松材线虫病“一包二快三打非”防控机制,2023年消减疫情存量面积3.29万亩;推行森林防火“双网双线”工作机制,近年来森林火灾发生率处于历史低位。
强化用地服务保障。落实“全程网办、即报即审”服务,2023年争取省上额外定额240公顷,已批永久用地303起、754.5公顷,有力支撑重点项目建设。
夯实基层基础。推行林业站“八有”标准化建设,全市林业站达标率居全国前列,实行基层林业站人员“三定向”培养,无人机配备全覆盖,有效提升专业化、信息化能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朱梦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