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身处“富有”西堤头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缪翼 林单丹
  • 2024-08-15 21:51:37

名不见经传的育种人李振东,在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季庄村有个属于自己的育种大棚,4000平米的“小天地”就是他的“大世界”。

“我国是胡萝卜种植、生产、出口大国,目前国内胡萝卜规模化种植达到80余万亩,但规模化种植中的杂交种子长期依赖进口。”

为了破解“卡脖子”难题,李振东不懈努力。“300多个胡萝卜亲本试验材料刚刚结束收获工作,一个成熟的新品种已经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如今,李振东觉得自己很“富有”,干着热爱的事业,有能尽情施展的舞台。

不仅是李振东,“富有”,几乎是身处西堤头的每个人的共同感受。

龙头企业:民营经济“海阔凭鱼跃”

“过去不少蔬菜种源得靠进口,现在我们可以实现出口了。”今年是李振东加入到天津市耕耘种业有限公司科研育种团队的第八年,他见证了公司从小到大,育种能力由弱到强。目前,公司已经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100余个,拥有组培实验室1个、二代节能温室16座、授粉大棚16座,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我们镇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全力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而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了实现西堤头镇的产业振兴,镇党委书记张富国使出了浑身解数助力民营经济“海阔凭鱼跃”。

一年一度的天津国际种业博览会有千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是种子企业进行交易、信息交流、商务洽谈的好时机。“借助这一契机,公司不仅可以扩大行业内的影响力,也能和世界顶尖的业内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对企业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张富国意识到必须把握机遇。

然而,承办这一活动并不容易。“2021年3月接到项目开始筹划,时间比较仓促。短期内流转农民的土地谈何容易,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个月内就顺利把用于建设高标准示范区的200亩地流转完成了,然后紧锣密鼓播种,一点儿没有影响秋季地展。”季核亮记忆犹新。

在试验示范基地边上,是一座高标准给水泵站,就是当年西堤头镇为了协助企业承办天津国际种业博览会地展项目而建设的。“先后投资了120多万元,对项目周边水系进行清淤、治理,为全镇依托博览会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提升项目附加值,扩大区域影响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西堤头镇农业农村服务保障中心负责人周继伟介绍。西堤头镇从土地、人员等多方面对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带动了西堤头镇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的就业,还提升了全镇蔬菜种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村里“当家人”:外面的女孩都愿意嫁过来

3000亩水面湖光潋滟,锦鲤浅游,荷叶轻摆。正值暑期,赵庄子村的曙光水镇里游客往来不绝,一场户外音乐节,更是掀起了高潮。走出景区,一排排居民楼整齐排布,服务于旅游业的餐厅、温泉、酒店一应俱全。

过去,一听是赵庄子村的人,没人愿意把女儿嫁来。现在,村集体经济“家底”不断殷实,村民“钱袋子”越来越鼓,村居环境与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外面的女孩都愿意嫁过来。

“赵庄子村地理位置特殊,东临华北河,南临永定新河,早先这里水面广阔,人们主要以渔业为生。”自当选赵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起,赵绍军便成了村民心里的“当家人”。当时,他意识到水产养殖并不赚钱,就谋划结合乡村环境治理,让乡村生态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今天的赵庄子村,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渔文化旅游。一个个鱼塘被打通重整,一个个旅游设施建成使用,农民、渔民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旅游从业者,小商小贩经营起了农家乐。

村里的“土著”不懂经营怎么办?“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项目,曙光水镇将打造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我们引进了专业团队,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开发和运营,陆续还将推出精品民宿等配套服务,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做强村集体实力,助力村民增收。”张富国说。

绿水青山不仅有颜值,更有产出价值。赵绍军介绍,暑假期间的每个周末,曙光水镇平均迎来2万多名游客。过去,村里主要靠景区门票的利润给村民分红。去年开始,景区引入了新的运营团队,用免门票的方式提升客流,通过增加户烧烤外、露营基地等项目,吸引游客消费,带动村民增收。还引入了便利店、餐饮店,打造了度假小院,还增加了游船。“村委会每个季度还会面向村民推荐工作机会。”赵绍军介绍,如今,赵庄子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共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农民年均增收20%,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

“生态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保护好生态、发展生态游,这条路我们走对了,更要坚持走下去。”赵绍军说。

男女老少:兑现民生“幸福清单”

“这几年村里干净整洁,家家户户住新房,屋门口建起了公园、运动场,红白喜事也有了标准,大家都不再铺张浪费了!”这些年,刘快庄村村民的“幸福清单”被一一兑现。

“看这条路两边的树多挺拔,这都是当初我从外地以10块一棵的价格买来种上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宝来指着街边两排郁郁葱葱的树木,满是对亲手设计打造的绿化作品的成就感。

村内的每一个街口,都会有一个街心花园供村民休憩。“我们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上是下了真功夫的。”张宝来介绍,污水管网改造、雨水管网改造、户厕改造、路面硬化、自来水入户、供热改燃工程陆续完成,还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极大程度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

随着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的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共建美好文明乡村的理念也潜移默化成为刘快庄村村民的共识。

在农村地区,人们格外重视人情往来,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陋习一度让村民有苦难言。作为西堤头镇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的首批试点村,刘快庄村给村民下发了“明白纸”,明文规定摆宴时间、餐饮标准和穿孝服条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取消鲜花篮等一系列举措,村里的婚丧之风悄然发生了变化。

“红白理事会制度推行以来,大大减轻了村民的人情负担,每年能节约支出800多万元。”张宝来盘算着,“接下来,我们还将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在乡村治理中积极推进积分制,发挥它在规范村民行为、弘扬文明新风上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结合党员管理的规范化和《刘快庄村村民自治章程》《红白理事会章程》的实施,将各项要求进行量化赋值,定期考核,以村内菜市场购物代金券的形式对村民进行积分奖励,在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程度、保持村庄良好环境的同时,增加菜市场的客源和商贩的经济收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林单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