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延续立秋的脚步,漫漫长夏迎来处暑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是指处暑节气三伏暑热渐消,秋凉渐起。此时太阳到达了黄经150度,假如有人夜观北斗七星,便可看到斗柄指向西南方向。而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并不意味着暑热的立刻终结,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秋老虎”余威仍在,因此便有了“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的民谚。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时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为繁衍生息储存能量;天地万物遵循自然兴衰的规律逐渐走向凋零;唐代元稹诗中“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一句,则叙述了物候交替之时,秋风安静,草虫轻吟,农作物在秋气收敛中步入成熟的五谷丰登之景。
处暑是农作物灌浆、结籽、饱实的关键农时。充足的光照热量和夜寒昼暖的温差条件为农作物吸收和储藏养分提供有利条件,此时谷连藁秸、稻秫苽粱等农作物逐渐成熟,林间也早已硕果挂满枝头,农人们既要抢抓农时“处暑十日忙割谷”,又要趁着干燥的天气完成晾晒、脱粒、装仓等农业活动,各地都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的丰收乐景。
对沿海渔民来说,处暑过后便进入渔业丰收的时期。我国沿海地区每年在处暑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的开渔节,庆祝3个多月禁渔期的结束,欢送渔民开船出海。除庄严的祭海仪式外,人们还能在开渔节上观赏到百舸入海、千帆启航的壮观景观。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渔父图》《渔乐图卷》《柳村渔乐图卷》等画卷均是对新秋渔业欣欣向荣的场景生动描绘。
在农耕文化中,与丰收紧密相连的处暑意义非常。处暑前后的民俗节日多与农事丰收及祭祖思古有关,七月半便是民间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在这一天,各地农人有的用新收稻米祭供祖先,抒发怀念告慰之情;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达欣悦感恩之心;还有的将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儿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岁稔年丰。浙江、福建等临水的地方则有放河灯的习俗,每逢处暑寒夜,水面灯影闪烁,有的形如莲花、有的好似碗盆,也有茄子灯、南瓜灯等等,各色各式的河灯顺水长流,寄托着人们祈祷亲人安康、稻谷丰收的心愿。
有诗云:“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处暑正值夏热与秋凉相交之时,民间多食清凉滋补之物,以消暑防燥。鸭子味甘性凉,有缓解秋燥的功效,受到各地百姓的推崇。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品尝处暑鸭也是一项各地流传的民俗。例如北京居民有处暑当天品尝百合鸭的传统习俗。江苏地区也有一句与鸭相关的民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人们当天做好一样鸭子菜,同无病无灾的祝福一并送给邻居。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出游迎秋是广受欢迎的处暑民俗。民间素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在秋凉渐起时与亲友相伴畅游踏秋,饮一杯由乌梅与冰糖、甘草、陈皮等同煮制成的酸梅汤,享受“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的秋日新景,用恬静的心情迎接即将到来的浓浓秋意。
作者:蒋若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