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种生态之花 兴绿色产业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郜晋亮 赵子萌
  • 2024-08-22 13:50:18

时下,走进云南大理洱源县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只见波光粼粼的河塘中缀满了洁白的海菜花,六七个村民正在塘中小心翼翼地采收着海菜。因为海菜需要一根一根地采,所以这个工作干起来并不轻松。

在岸边,海菜收购商杜万贵也忙着将海菜打包、装车。“今天计划收购1吨,傍晚就要运到昆明和丽江。”杜万贵说,“这几天的地头价降到了每公斤十二三块钱,但老百姓还是能赚不少。”

杜万贵(右一)在打包海菜。郜晋亮 摄

一说起海菜花,人们往往先会想到洱海。海菜花开洱海清。它不仅是洱海的“水质监测员”,还是云南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在洱海的源头洱源县,人工种植海菜已有不少年头,是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之一。

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大为一组的海菜种植农户李文全告诉记者,他家种海菜有20多年了,现在已经面积发展到了90多亩。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就靠种海菜,行情好的时候一年下来能收入20多万元。

种生态之花,兴绿色产业,这件事,难道就这么简单?答案很显然,没有。采收后的海菜,传统的保鲜手段只能维持3-4天,销往外地市场并不容易。市场的局限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掣肘。

202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高原特色健康食品(洱源)创新中心研发人员的努力下,海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发人员将保鲜稳定期限提升至12天。技术的进步为海菜产业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同年11月,洱源县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建设正式立项;12月,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海菜花产业生态研究中心和上海蔬菜集团洱源海菜花种植基地揭牌成立。2024年5月,海菜花开始批量发往上海。

洱源县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总工程师钟岚介绍,技术的进步还实现由原来的冷链空运向冷链陆运的转变,大大降低了运输和消费成本。如今普通的冷链车就能将海菜运到全国各地。

村民展示刚采收的海菜花。郜晋亮 摄

市场一旦打开,考验的便是产业本身,并最先聚焦在种植端。海菜品种的改良,新品种的选育,优质种苗的生产,种植技术的改进,以及如何带动农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便会迎面而来。

为此,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蔬菜集团的帮扶与支持下,洱源县以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为依托,正在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海菜花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海菜产业发展水平。2023年,洱源县全县海菜种植面积达1500亩,产量2700吨。

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负责人段从贵说:“目前,基地正在摸索,以形成标准化种植技术模式,实现海菜品质稳定。同时,通过种植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寻求海菜种植与水质提升平衡发展的有效方案。此外,优质种苗和新品种选育工作也在积极推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见习记者 赵子萌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