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文旅 详情

赵广:葫芦之上绘就精彩人生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张培奇 范亚旭 王帅杰
  • 2024-08-23 18:03:59

一把刻刀、一支画笔、一个葫芦,在河南省汝南县留盆镇周庄村村民赵广的手中,经过构思、画图、雕刻、上色之后,普普通通的葫芦,摇身一变,便能成为一件惟妙惟肖、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执着追求成就葫芦雕刻领域的艺术家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周庄村,见到赵广时,他正在工作台前创作,看着他行刀运凿下,清晰流畅栩栩如生的人物画面便被留在了葫芦上。

赵广在葫芦雕刻作品展览室内展示作品。

在赵广的工作室中,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葫芦雕刻作品。“不同大小的葫芦、不同的雕刻内容、不同的精细度,决定了每件作品所需的时间,有的需要制作几天,有的则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从赵广的话中可以感觉到每一件葫芦作品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1985年出生的赵广,自幼便跟随从事木雕工作的父亲学习雕刻技艺,后来上学后开始练习书法和中国画。15岁那年,他考入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进入了广西柳工机械成为一名工程师。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在葫芦雕刻艺术创作中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广在电视上看到葫芦烙画的节目,这激发了他将木雕与书画技艺应用于葫芦上的灵感。由于有绘画和雕刻功底,之后他开始自学葫芦烙画,并逐渐转向葫芦雕刻研究。赵广介绍,葫芦雕刻技艺一般不外传,刚开始学习时拜访过甘肃的一位葫芦雕刻师傅,就被人家直接拒绝了,只能通过购买师傅的作品,回来自己仔细观察和琢磨。

出于对葫芦雕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2007年,赵广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开始了全国各地的拜师学习之旅。2010年,迫于生活的压力,赵广暂时定居广西桂林,一边研究葫芦雕刻技艺,一边在文玩市场出售自己的作品,雕刻事业也开始蒸蒸日上。

边学习、边思考、边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赵广将少年时学习的木雕技艺、校园内的书画技艺以及工厂车间的车工技术融会贯通,对传统刻刀进行大胆改良,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刀法,并形成了其独有的葫芦雕刻技艺。在他的工作台上,记者见到大大小小的刻刀有近百把,每一件刻刀都是他精心制作的。

归乡情深,造就葫芦雕刻文化的拓展

常年在外漂泊,年迈的父母始终牵挂着赵广的心。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2015年,赵广放弃了在桂林的雕刻事业,带着妻儿回到家乡发展。

先从葫芦种植开始,赵广开启在家乡发展葫芦雕刻产业的步伐。“挑选葫芦极其严格,每年收获的葫芦中,只有少数能够被用来创作。”赵广深知,只有优质的原材料才能雕刻出精美的作品,“这些葫芦中,只有造型独特、比例协调,而且质地细密、硬度高,才能成为雕刻的上佳材料。”

在葫芦原材料贮藏棚内,赵广正在挑选葫芦。

每到葫芦成熟的季节,赵广便开始忙碌起来。他先将葫芦晾干,然后根据葫芦的形状和纹理,构思出各种图案,当他的刻刀在葫芦表面游走,或深或浅,或粗或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数次推敲和修改。“赵广回村发展后,每年都会在村里种植一部分葫芦,多的时候有40多亩,少的时候种几亩,除了带动乡亲们发展葫芦产业外,最多的时候还解决了10多位村民的务工问题。”周庄村支部书记朱俊英说。

走进赵广的作品展览室内,记者发现赵广的每一件葫芦雕刻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他不仅能在小小的葫芦上刻上五言唐诗,展现出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通过刀和墨的完美结合后,还能在葫芦上雕刻出来一幅幅水墨画。仔细观察赵广的每一件作品,都富有历史沧桑感,让人感受到多元立体、丰富饱满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

日常生活中,赵广性格沉稳,不善言辞。正是他的性格让他每天可以从早起一直工作到凌晨。集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葫芦雕刻,技艺是以中国画线描为基础,赵广会把对葫芦和对家乡的热爱融入雕刻技艺的锤炼和作品的创作中,让人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之前创作一件‘竹林七贤’作品,花费了3个多月的时间。”由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崇,赵广能真正静下心来进行创作。

文化传承争当葫芦雕刻艺术的延续

如今,赵广的葫芦雕刻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有的作品还远销海外。许多外国友人通过网络了解到他的作品,纷纷慕名前来购买。赵广的名声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关注这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赵广也成了葫芦雕刻领域的大师,被授予汝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并成立了葫芦雕刻非遗传承工作室。

​在葫芦雕刻工作室内,赵广正在介绍葫芦上的中华文化元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葫芦是“福禄吉祥”的象征,有着“消灾祛病”“镇魅辟邪”的寓意,深受国人喜爱。为传承和推广葫芦雕刻技艺,赵广还开办了雕刻培训班,吸引不少对雕刻艺术感兴趣的学员。“葫芦雕刻技艺的学习过程非常艰辛,学习时间长,效益慢,还必须有书法、绘画的功底,很多学员都中途放弃了。”赵广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葫芦雕刻,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时下,赵广的葫芦事业也进入了新阶段,他开始与葫芦种植合作社携手发展葫芦种植业,而他则潜心进行数项葫芦雕刻技法的研究与探索。“从简单到复杂,对学员进行葫芦雕刻技法的培训,加强与残联、艺术院校的本地学生等联系,从中挑选适合的学生传授,也从小培养孩子在葫芦雕刻上的兴趣爱好。”赵广说。

在采访赵广时,记者了解到,他还在筹备成立葫芦漆器漆画生产公司,拉长葫芦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的群众通过葫芦增收。“产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周庄村立足实际发展葫芦特色产业,也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留盆镇宣传委员赵留丽说,通过赵广的葫芦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也展现了悬瓠城的文化魅力,搭建了一座让外界了解汝南、前来汝南的文化桥梁,让葫芦雕刻成为汝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一手紧握刻刀,一手转着葫芦,方寸大的葫芦展现了赵广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他用葫芦雕刻艺术,也绘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诚如他说:“每一把刻刀、每一个葫芦,都承载着我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正是这份执着和热爱,让他在葫芦雕刻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也让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汝南县,除了葫芦雕刻技艺外,当地还深挖千年古县内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积极引导手艺人、艺术家等带动群众开展传统手工技艺的创作生产,打造了麦草画制作、天中火笔画、农民画、高花剪纸、黄氏刺绣等非遗项目,实现传统工艺与乡村文化振兴同频共振、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交织共生,使其成为汝南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下持续焕发光彩与活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王帅杰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