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解读 详情
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 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推出农业新质生产力专题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邓荟雯
  • 作者:王壹
  • 2024-08-24 21:57:39

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我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和农业从业者收入水平,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更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应有之义。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组织专家学者就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等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聚焦一:如何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主要特征与培育路径?

廓清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是准确把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政策着力点的重要前提,也是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讨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特性和新时代实践要求。

“首先,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人作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其次,从生产资料的角度来看,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

孔祥智认为,需要从三方面来概括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第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先进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这一概念具有相应的动态性和时代性特征;第二,从生产力发展路径的角度而言,区别于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具有可持续性特征。第三,从创新驱动的角度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在于深化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

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谢东东看来,当前,农业在国家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科技的革命性突破,为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质动能。 培育和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发展进行改造和提升的过程。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从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健全引导稀缺性资源向涉农科技项目领域倾斜配置的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完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等三方面展开。”谢东东说。

聚焦二:如何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

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 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首先需要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强指出,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以要素变革为关键支撑、以产业升级为竞争优势,旨在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先进农业生产力质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农业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转型升级的过程,更是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塑造的过程。 与农业传统生产力不同,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差异化的要素禀赋结构,集中体现为劳动者的素质跃升、劳动资料的智能迭代、劳动对象的边界拓展以及优化组合的质变。

高强认为,就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而言,可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顶层设计与微观创新的辩证统一、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辩证统一、需求升级与供给适配的辩证统一四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程长明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依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塑造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其将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由智能化带来的人机交互关系。 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人与地的关系、人与技的关系、人与业的关系、人与村的关系等四对关系。”

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核心,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新质组合效率,以改革创新营造激励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制度环境。“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改革路径,主要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环境、深化农业产业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环境、深化农村人才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环境等五个方面。”程长明说。

聚焦三:如何理解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差距、建设农业强国 的战略举措。数字技术是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变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振认为,在微观要素层面,数字技术促使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中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及其内部的协作,不断催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在宏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农业生产组织化以及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优化了农业生产关系,使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农业基础数据的采集、联通落后于数字技术应用需求,农户涉农数字技术采纳意愿不强,数字技术开发面临经济性困境,政策和改革工具与数字技术工具不匹配,以及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滞后迟滞数字技术应用等问题障碍;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还存在数字斥农、平台企业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等风险隐患。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 产力发展,规避可能的风险隐患,急需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创设。”周振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