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融合与实施路径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张永勋
  • 2024-08-28 13:39: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深厚的文化内涵、特色的生态产品和极具美学价值的景观特征,是发展乡土特色经济的重要基础,具有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

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着重挖掘本土资源优势

首先是依托遗产地丰富的农业物种资源发展育种产业,例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100多种、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的70多种传统水稻品种,可为现代水稻育种产业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库;其次是依托遗产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物种资源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可以很好解决当前普通农产品供给过剩与个性化需求不足的问题;第三是依托遗产地传统文化资源,提升乡村“品位”,发展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延伸乡村产业链。

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应当坚持“保护优先,兼顾发展,以保护谋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思路,遵循六个原则:农业基础性原则,即遗产地产业应以农业为基础,围绕农业发展二、三产业;本地农民主体原则,即重视本地农民的利益保障,因为他们是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差异化原则,即遗产地各地域或行政单元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适宜的、互补性的产业类型,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集聚效应;适度规模原则,即根据遗产地户均耕地少、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力转移等情况,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配置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本土化原则,即产业发展应立足本地资源和生产要素,尊重本土文化、吸收本地农业和文化元素,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类型和产品,形成特色品牌;可持续性原则,即保证遗产地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和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在规模经济效益、比较优势、空间集聚效应、投入产出效益、区位论等理论指导下,合理选择产业类型、配置产业比例,逐步形成市场稳定和产品适应性强的产业体系。

立足现实找准发力点

首先是努力做强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资金雄厚、创新能力强、掌握市场信息及时、营销能力强的优势,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构建新型人地和谐关系;其次是补齐产业链条,不仅需要重视生态农业种植、生态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供给,也需要关注交通运输、物流、电商、批发零售、广告、互联网信息产业、包装设计、技术研发、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发展,还需要拓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等产业类型,以实现产业体系的系统完整、有序运转、良性发展;第三是树立特色品牌,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乡村旅游品牌、乡土文化品牌,不断提高遗产地产品辨识度、品质认可度、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产品价格,推动遗产地产业高端化和环境可持续。

作者: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永勋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