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收获的季节。吉林大地到处都弥漫着瓜果飘香、米稻渐熟的味道。
走进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村庄两侧地里的玉米长势喜人,无时不向人们诉说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广隆村委会,记者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丛百元。他告诉记者:“2014年成立了榆树市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2021年,村党支部参股领办合作社,现合作社种植玉米650公顷,共有农机具72台套,合作社的宗旨是连农带农,合作托管。我们合作社在实践中加入增收的技术,比如宽窄行、深松深翻、秸秆还田、坐水种,最近几年我们在一些地块里开始实施水肥一体化种植。我们村在市里的支持下,耕地全部改造成高标准农田,通过使用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合作社的粮食能增产30%左右,正常情况下,一公顷能打25000斤玉米;2023年,村集体收入80多万元。”
多年来,榆树市通过实践和探索,已形成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966家。其中,农民合作社4039家,家庭农场8334家,种植大户15581家,农业企业12家 。
合作社社员张先民告诉记者:“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真正把我们村民的利益都考虑到了,社员一年能得到2-3次分红,我们社员的收入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土地加入合作社,我们就省心了,整地、深翻地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我就坐在家里等着拿钱。”
今年全市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562.5万亩,其中:玉米444.4万亩,水稻90万亩,大豆25.1万亩,其他粮食作物3万亩。已经全部落实,粮食作物目前处于乳熟期。
据了解,广隆村在抓粮食生产、增产的同时,还大力提升村环境整治,垃圾等随时清扫,定期评出干净人家,鼓励村民爱护环境,爱护村容村貌;精神文明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村民心中。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丛百元既是村党支部书记,又是当地的农机土专家。合作社购进的72台套农机具均被他改制,比如旱作水播种及电精量播种机械改制技术,他根据当地春天十年九旱实际,在原播种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使水随种下地。为了解决原播种机下种、下肥不精确,他把原播种机改成电控式。记者在合作社机械库看到宽窄行收割机,他为了适用宽窄玉米收获,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地里的实际改造了三个窄行机头,收获起来,既适用方便,还减少浪费。丛百元说:“在农村种地,既要会种地,还要学会改良农机具,更要保护好我们的黑土地。”
为贯彻落实黑土地保护政策,持续开展黑土地保护工作,榆树市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2024年全市安装免耕监测设备2262台,截止目前,全市共完成实施保护性耕作313.4万亩,补助面积正在平台核验中。秸秆覆盖与免耕播种相结合技术模式。通过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地表裸露面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水土流失,减少表土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抗旱保摘能力。
积极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2024年,榆树市计划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11.4万亩。采取实施深翻+增施堆沤肥的措施,目前正在进行方案编制。项目统筹衔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肥料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协同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
全面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确保农民在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上享有充分的权益。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广隆村里留守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为了解决村民养老问题,2023年,村里建了养老院,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一年6000元,村里给补2000元,村民实际缴4000元,吃住全包,外村来的,一年交6000元,其余的和本村村民一样。村民在养老院里,可以随时回家看看,养老院里宽松、自在的养老生活让这里的老人们为村党支部竖起了大拇指。今年76岁的张凤革老汉告诉记者:“我是退伍老兵,在这里住孩子放心,我自己也很满意。一年我交4000块钱,吃住都包,孩子们在外打工也不用惦记我了,我现在很幸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