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跳跃、热油翻滚、蒸汽缭绕……在山东省烟台市国际博览中心的一隅,上百名厨师正在灶台前忙碌地烹饪,围绕海参这一食材展开激烈比拼。葱烧海参、红烧肉烧海参、菌菇海参汤等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海参名菜,让人垂涎欲滴。
8月23-24日,第六届海参产业发展大会在山东烟台举办,同期进行的名厨海参爆品王挑战赛,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互动,让大众领略了海参美食文化。而在大会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海参专家、从业者则畅谈经验、谋划发展,共同助力海参产业健康发展。
海参养殖“合适”最重要
登上位于烟台近海的海上牧场“耕海1号”,这酷似一串宝石项链的海上牧场,稳稳地镶嵌在蔚蓝的大海上。项链的一端,是海星造型的海上观光区;另一端,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渔场,2个养殖网箱中的黑鲪、斑石鲷、美国红鱼等鱼种悠闲畅游;而在项链的中间位置,围成的巨大养殖网箱中,却并未瞧见鱼儿游动的身影。
“其实我们在这片区域中底播了海参,现在正在进行试验,寻找合适的鱼种,准备进行海参-鱼复合养殖,提升养殖网箱的利用率。”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赵全福介绍,去年,牧场出栏海参3000多公斤,以每斤130多元的价格来算,收入能达到将近80万元。
“底播增殖是海参养殖最主要的养殖模式之一,占比大概在50%。”山东海洋科学研究院主任李成林介绍,当前,我国海参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以辽宁、山东为主的北方产区和福建霞浦为主的南方产区。各产区创新研发了池塘养殖、围堰养殖、吊笼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可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海参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全球共有1000多种海参品种,而在我国海域的140多种海参中,有20多种可食用,其中,最主要的品种就是刺参。
但是,刺参养殖要想提升效率,还有个困难需要克服。
因为生物习性,刺参有“冬眠”和“夏眠”两个休眠时期。当水温低于3℃时,刺参的正常活动会受到阻碍,变得不活跃;当水温回升到8~10℃时,刺参逐渐进入活动盛期;然而当水温达到21℃以上时,刺参会停止摄食,排空消化道,然后潜伏到礁石底下或缝等隐蔽场所开始夏眠。
鉴于刺参一年两眠的休眠习性,养殖户们在养殖过程中创新了多种模式,来避免其休眠。如分段式养殖,通过秋放春捕,使海参在适宜的温度快速生长,到了夏季水温升高时,则进行工厂化暂养度夏,通过工厂的现代化设施,使海参处于适宜温度,保持重量不减,以便秋季继续生长。
选对品种也能有效提升海参养殖效益。我国已培育出“水院1号”“安源1号”等8个海参良种品种,海参养殖中良种使用率达70%。其中,山东省刺参苗种占国内市场的60%。
烟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勇介绍,近年来,烟台市加快水产种业北方种谷、北繁基地建设,先后培育了刺参“安源1号”等23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达到40余个。同时,烟台着力打造“国际海参产业城”,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参苗种繁育基地和加工集散中心,海参种苗培育、增养殖、加工流通、科技支撑等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苗种繁育、养殖和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海参的养殖面积不断增长。2023年,我国海参养殖面积达到433.59万亩,海参总产量达29.2万吨,海参全产业链市场规模达1300多亿元,海参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新消费驱使加工变革
在滋补品市场上,海参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备受消费者青睐。随着时代的变迁,从传统干参、盐干到淡干、即食、冻煮,乃至预制菜等新品类不断涌现,多元化的海参加工产品形态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更是为整个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谈及海参消费的繁荣景象,淘天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监张楠介绍,当前,海参线上生意规模依然保持双位数增长,年生意规模超10亿元,同比增速11%,直播增速达到60%。
面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海参行业在新工艺、新口味、新包装、新玩法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创新工艺使得海参滋补变得更加简单快捷,创新口味则实现了养生与美味的完美结合。而碗装、罐装等新型包装的出现,以及周卡、月卡等新型消费模式的推出,将便捷与品质提升至新高度,让随时随地养生成为可能。
在这一波创新浪潮中,官栈品牌以其首创的鲜炖海参产品脱颖而出。与传统干海参相比,即食海参无需繁琐的泡发过程,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即开即食”。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便捷、品质滋补的迫切需求,也引领了海参消费的新潮流。
然而,在海参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资源利用率低、营养流失严重、加工利用缺乏科学依据、产品种类单一、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实现海参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与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认为,在新的消费形势下,鲜海参加工或是未来发展的可行方向。“海参中含有海参多糖、海参皂苷等多种活性成分,对提升人体机能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成分在干海参泡发的过程中,会随着水分而大量流失。”薛长湖说,通过改进升级海参加工工艺,生产鲜海参产品,则可有效避免营养成分的流失,对于扩大海参消费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7%存活率的背后
随着海参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海参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国海参产量、加工量、贸易量和消费量均居全球第一。
成就的背后,也不可忽略产业面临的困境:2007年,全国从参苗至商品参的平均存活率为1.8%,2021年提升至4%,今年提升至7%。
极低的存活率,反映了海参养殖产业的艰难。
海参作为一种狭盐性动物,对海水盐分的变化极为敏感,只能生活在一定含盐量的稳定水环境中。同时海参对水质的污染也很敏感,在污染的海水里,海参难以生存。所以,海参养殖最重要的是环境控制。
首先是控制用药。在养殖过程中,用药避不可免,但水产养殖因其特殊性,只能进行群体用药,这使得用药量和用药方式难以把控。此外,由于部分养殖户缺乏合理用药意识,常常进行预防性用药,导致抗生素滥用,从而危害生态圈生物安全。
李成林介绍,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和养殖合理用药理念的推广,养殖过程中已有80%~90%的抗生素实现益生菌替代,海参养殖逐渐走向绿色病防。
针对海参病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文嘉认为,应加快推动制定海参养殖疫病防控标准。她介绍,我国已颁布的涉及海参的标准共计68项,其中海参养殖标准50项,加工标准18项,但在50项养殖标准中,目前仍然没有海参疫病防控相关标准。
维持海参生长环境稳定,还有一项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海参养殖模式中,底播增殖占比很大。这种养殖方式是将海参苗种放回大海,任其自然生长。虽然成长周期一般需要3年以上,但生长出来的海参品质佳、价值高。
海参通常生活在海底礁石底部,人为投入海参苗种后,若没有充足的栖息空间,海参存活率也会下降。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重视海参养殖生态环境控制,通过合理投石造礁,为海参提供有效栖息地的同时,也为海洋中的其他生物带来更多生存空间。
海参存活率的提升,品种培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的8个海参品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升生长效率,另一类则注重提升抗逆性,如耐病性、耐热性和不同盐分环境等。
“我国海参产业已经形成了包含种苗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尽管目前各环节也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企业乃至养殖户,都在积极探索解题新方法,未来,海参产业一定有广阔的前景。”薛长湖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惠 见习记者 王婉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