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第二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在贵州安顺举行。与会人员共同探讨开发气候资源,发展“气候+”全域旅游业态,谋划不断提升全国气象旅游服务水平。
气象和旅游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气象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表示,推动“气象+旅游”融合发展、相融相盛既是气象部门聚焦旅游产业、赋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气象服务由防灾减灾为主向趋利避害并重转变的有益探索。一方面,气象部门持续加强科技能力创新,开展气候生态资源普查评估,不断发掘当地独特的气候禀赋和气象景观,推动“气候要素”成为“生产要素”,将“气象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激活地区可持续发展潜力、打造具有气候生态特性及地域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让尽可能多的优质市场主体分享资源、共创效益、汲取力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避暑避寒、观星赏花、休闲康养;另一方面,气象服务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在确保旅游安全和提升旅游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及时、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和提示信息,成为公众旅游出行规划和路线选择的必备参考,也为旅游管理部门合理制定运营策略、科学引导游客防灾避险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作题为《气象旅游高质量发展:背景、目标与路径》的特邀报告。来自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气象赋能文旅发展、气象赋能康养产业等内容分享了研究成果及思考。与会人员还围绕气象公园建设与实践、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思路、海上旅游气象服务、气象文旅融合发展等开展了交流。
此次大会开展了气象赋能高质量文旅产业转化联合路演行动。本次路演项目来自国家级及省级气象部门,精选了以文旅康养产业为主要应用场景的“放心游·晒不黑”旅游气象服务一体机、流感气象风险预报及应用、气象媒体服务产品赋能文旅产业成果应用、北京气传致敏花粉智能监测预报服务技术及应用、创新气象景观预报“四时福建”皆风景和云南智慧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研究与应用等6项科技成果,旨在推动气象科技成果与文旅康养领域深度应用融合,通过气象新动能驱动旅游新经济,为各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第二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在贵州安顺举行。
会上还举行了“首批气候康养典型试验点启动仪式”,正式发布全国首批气候康养典型试验点名单。此次全国首批气候康养典型试验点名单中,共有5个地区或景区入选,分别是贵州省安顺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浙江省磐安县、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以及四川省筠连县。这些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游客提供了理想的康养旅游环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