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讲,确定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就是到底要种什么?种什么既能保证生态,又能取得经济效益?而“热作优先”在关于种什么的选择上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并逐步取得了明显成效。治理石漠化需要付出更多,因为治理石漠化事实上是要实现“石漠荒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过程,这个过程难但更有意义,关键是方向要对,结果就会逐步变好。
6月上旬,一场喜雨过后,广西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山上林木苍翠,空气清新怡人。布尧村的山脚下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科研人员开辟的火龙果和赤苍藤套种、黄花梨种植等各类试验田,以及当地农民种植的火龙果田。
何广灵是布尧村村民,家里两口人共4.5亩地。以前他家种的是玉米,亩产只有200~300斤。2005年开始种了3亩火龙果,效益不错,现在增加到了4亩。在当地,火龙果一般5月份开花,6月20日左右采摘。一年需浇两三次水,可以收八九茬果,亩产1000斤左右,亩均纯收入3000余元。同时,他还在火龙果地里套种了芋头、大豆等,可以再增加一笔收入。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雅祺介绍,广西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贵州、云南。广西的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河池、百色、桂林等地,为系统治理石漠化,中国地质调查局特在布尧村建立了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所以设在平果,就是因为平果市是广西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6月上旬,广西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的火龙果套种魔芋田。刘强 摄
火龙果是典型的热带作物,属仙人掌科热带水果。相信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从这个科的名字也能知道其生命力的旺盛。不错,火龙果耐贫瘠,耐干旱,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近些年,平果市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以剑麻、火龙果种植为主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科研项目。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热作优先”成了一种趋势,所谓“热作优先”即在治理石漠化时优先选择种植热带作物。
那么,什么是石漠化?石漠化地区的分布和气候类型又是怎样?为什么要在石漠化地区强调“热作优先”?怎么样才能既管生态又管经济?
在石漠化地区种草,特别是热带牧草,不仅具有生态修复作用,比如固土保水,给果园提供保护,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养殖业来
石漠化又叫石质荒漠化,是指水土流失导致熔岩地区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通常伴随着水土流失、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灾难,被学术界称为“生态癌症”。
我国的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8个南方省(区、市),其中又以云南、广西、贵州最为严重,即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该片区石漠化面积占全国的65%左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产业发展处处长丰明介绍说,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刘国道研究员于2013年组织团队到贵州开展了石漠化区域生产、生态、生活现状的调研。调研发现石漠化区域基本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具有发展热带特色作物的优势。随即,刘国道组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果树、牧草、剑麻、畜牧、生态等领域的专家进行石漠化区域生态高效发展模式的研讨,最终明确通过在石漠化区域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并根据不同石漠化类型配置不同层次作物种植,形成“上管经济、中管石头、下管生态”的作物配置模式。
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石漠化地区种植热带作物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至此,在治理石漠化中坚持“热作优先”的思路开始逐步成熟,并应用到了实践当中。
首先起步的是草和经济作物种植,草衍生出养殖业来,并与经济作物融合,形成“草+经济作物”“草+养殖业”“草+经济作物+养殖业”等诸多模式。
在石漠化地区种草,首要的目的是生态,关于这一点,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邓华龙深有感触。
文山浩弘农业公司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这里是重度石漠化区。文山公司从2017年开始种植猕猴桃,目前种植面积有3650亩。照理,猕猴桃并不是热带作物,但猕猴桃园林下种植的却是热带牧草,主要为绿叶山蚂蝗和光叶紫花苕。
邓华龙介绍,因为是石漠化区,林地下种草的主要目的是保水,因为当地的土层薄,不保水。前期种植的牧草主要是做绿肥使,让草自动还田,既保水又培肥地力。后来草的产量很高,基地又养了100多头牛,但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卖牛挣钱,而是把牛粪当成有机肥去还田。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草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狼尾草柱花草品种改良岗位专家董荣书介绍,绿叶山蚂蝗是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原产于南美洲,喜温热湿润,为高蛋白饲料,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在我国热带、温带地区皆可种植,一年可刈割2~3次,产量可达3~4吨,号称“世界第一固氮作物”。
以当地“猕猴桃—绿叶山蚂蝗”生态发展模式为例,每年可为果园提供绿肥2.8吨/亩,每年可固氮20公斤,相当于向土壤施入了氮10.78公斤、磷5.53公斤、钾6.79公斤,间作两年后土壤有机质可提高0.6%,每年节约土地管理成本2000元/亩。
四川省米易县近年来广泛种植芒果,但因为当地干热的气候,在地表裸露的果园里,芒果树叶片非常容易被灼伤,树皮也开裂严重,以前一直没有太好的办法。但在种植了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筛选出的柱花草后,地面温度降低了4℃左右,还为芒果树干遮挡了强烈的光照,树皮开裂现象明显减轻。
柱花草根系发达,可入土1米左右,对保持水土有很好的作用。在同等条件下,有绿色植被覆盖的果园,在深度60厘米内取土检测含水量,比裸露土壤果园的含水量平均高6%左右。连续三年种植柱花草,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从0.3%提高到2.2%。
种草除了生态作用,还能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养殖业来。
8月中旬,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村民李逢海拿着镰刀带我们来到了他家的坡地,坡地上种植的热研4号王草是由刘国道团队选育的热带优质牧草。只见碧绿直挺的类似甘蔗的叶片足有两米高,砍下来六七株就抱着费劲了。
李逢海说,他家里有6口人,10亩地,地都是坡地,以前种玉米产量很低。从2019年开始改种牧草,主要是热研4号王草,另外还有一些黑麦草。王草的产量很高,一刀(当地土语,即刈割一次)产量就有三四吨,一年可以有四刀,年总产量可达15吨以上。在种植牧草后他就开始采用圈养的方式养牛,品种为本地的优质肉牛文山高峰牛,加少量的西门塔尔牛,平均下来,如果单算饲草,一亩地可以养牛1.5~2头。
8月中旬,云南省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村民李逢海在他种植的热研4号王草田里。刘强 摄
近几年,李逢海基本每年都能出栏肉牛3头左右,都是自家母牛繁育的牛犊长大而成,虽然近两年我国肉牛价格有些走低,但每头架子牛出栏还是能净挣3000~4000元,目前他的牛舍里养着14头牛。
文山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罗龙、文山州农业科学院畜牧水产所所长钟正阳介绍,文山州的肉牛养殖是重点发展的一个主导产业,其中的主打品种即文山高峰牛。
在石漠化坡地上种植牧草养牛既有利于生态恢复,也有利于农民增收。西畴县现种植牧草1.5万亩,养殖肉牛6万头。当然,牧草满足的只是肉牛的能量需求,肉牛的生存除了能量需求,还有蛋白和矿物质需求,蛋白需求需要用豆粕解决,矿物质需求则需要动物营养舔砖来补充。
贵州省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村民梁龙贵家里2口人,只有4亩地,以前种的是玉米和甘蔗,但效益都不太好。从2015年开始种植果品,包括3亩芒果和1亩澳洲坚果,为了养地,果园林下都种植了草,包括可以做绿肥用的竹豆,以及可以做牧草用的光叶紫花苕。
光叶紫花苕,一种优良豆科牧草,牛、羊、猪、兔、鹅均喜食。因为有光叶紫花苕,梁龙贵开始养鹅,一年大致养40只左右,“卖鹅一只能挣个70~80元。”老梁笑着说。
8月中旬,贵州省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村民梁龙贵抱着他养的鹅在芒果园里。刘强 摄
董荣书说,发展多年生经济作物是减少农业生产对石漠化影响的重要途径,但容易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见效慢,最快三年才能见效,无法保障初期农户收入;第二个是果园里要么杂草丛生,还得专门除草,要么地表裸露,漏水跑土。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在果园林下种草,既可以以草养畜养禽,快速见效,同时还能固土保水,达到逐步改善生态的效果。
在石漠化地区种植经济作物,选择的大多是耐瘠薄、耐干旱、管理粗放的热带作物,包括能吃的果品,还有不能吃的主要做缆绳的剑麻
除了种草,在石漠化地区种植的还有经济林果,比如热带果品,包括水果和干果。
8月中旬,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不老果”380亩的澳洲坚果陆续成熟了,一颗颗像小型乒乓球大小的绿色果实挂在绿色叶片里,煞是好看!
所谓“不老果”,是指黔西南州不老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于2017年3月成立,到现在有19户社员,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上纳灰村有380亩的澳洲坚果林。
合作社负责人宋大方介绍,以前村里并没有澳洲坚果,合作社是从2017年开始试种的,当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因为事先没有人种过澳洲坚果,所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时任所长雷朝云自己专门种植了几亩地,在种植成功后打开了当地种植澳洲坚果的大门。
不老果合作社2017年试种的是5000棵苗,2019年开始大面积种植,2020年达到了380亩地。澳洲坚果3~4年开始挂果,4~5年进入商品果期,8~9年进入盛果期。
宋大方还说,以前的澳洲坚果只能种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方,但当地的海拔是1270米,把澳洲坚果的适种海拔又往上提高了200多米。目前当地种植澳洲坚果亩产能达到300公斤,亩纯收入低至3000~4000元,高至5000~6000元。除了经济效益,澳洲坚果还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观赏作用,因为澳洲坚果是浅根系,所以固土作用好;同时因为澳洲坚果花朵的挂果率低,号称“千花一果”,即一千朵花才能结一个果,所以不得不大量提高花的数量,其花一嘟噜一嘟噜的,有粉红、粉、黄等色,花期在2~3月份,是农业旅游的极佳载体。澳洲坚果种植技术粗放好管理,一年除一道草、施一道肥就行,病虫害也很少,盛果期能持续60~70年。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澳洲坚果,又叫夏威夷果,虽然原产于澳大利亚,但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澳洲坚果生产国。作为一种新型的休闲类坚果,目前澳洲坚果市场供不应求,当下澳洲坚果的青皮果价格是每斤9元。以前我国只有广东、广西、云南能种植澳洲坚果,贵州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秀,目前兴义市的种植面积为1500亩以上。
采访现场,正巧有一个直播团队在现场直播澳洲坚果青皮果的销售情况。主播是个小姑娘,叫韦永梅,她介绍说,她们团队是今年第一次做澳洲坚果销售直播,目前已经做了一个星期,每天都能有几十单的生意。她觉得,澳洲坚果是个很新鲜的果品,特别是青皮果,更是带着植物本身的香气和甜味,购买下单的大多数是女性。
经济林里除了能吃的果品,还有不能入口的农产品,比如主要取其纤维做缆绳的剑麻。
6月上旬,平果市旧城镇康马村的剑麻田里,村民覃益集正埋头干活,汗水如雨下,面颊早已晒得通红。
覃益集说,他家里有5口人,年老的父亲,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瘦弱多病的妻子,生活过得很是拮据,于是他1990年出去打工。到了2012年的时候,当地政府开始以剑麻作为平果市康马村等石漠化地区的主推产业,于是他回乡种起了剑麻。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剑麻生理与栽培岗位骨干专家陈河龙博士说,作为一种热带作物,剑麻生长力强,适应范围广,耐瘠薄耐干旱,即使在人迹罕至的荒漠也能成活。同时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也高于甘蔗、木薯等作物。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的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剑麻专家不辞辛苦来到康马村,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的指导和培训,讲授剑麻营养需求规律和施肥技术,现场为麻农答疑解惑。专家团队多次亲临剑麻田,手把手教农民辨别剑麻病虫害以及防治方法,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制了石漠化山区剑麻专用肥。
经过多年的辛苦付出,覃益集已经成为村里的剑麻种植大户。如今,他种植剑麻80亩,年产20吨纤维,每年的纤维收入都在8万元以上。
目前,康马村剑麻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拥有20吨半自动刮麻机1台、小型手拉式刮麻机598台,剑麻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村党支部书记黄贵敏介绍说,“自从种植剑麻后,村里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从满山光秃秃的石头变成了绿油油整齐划一的剑麻绿林。村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改善,许多辍学孩子重返校园。”
截至目前,平果市剑麻种植面积近2万亩,每亩年纯收入最高可达3000元。
治理石漠化需要付出更多,因为治理石漠化事实上是要实现“石漠荒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过程,这个过程难但更有意义
那么,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治理效果如何呢?
云南省西畴县,曾被外国岩溶专家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而其中的三光村就是因“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的。近年来,三光村探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2021年,位于三光片区的国家石漠公园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西畴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西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全国第四批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贵州省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共种植芒果400亩,澳洲坚果256亩,林下间作豆科牧草300亩,石斛仿生种植100亩,开展小规模畜禽养殖20户,单项技术增产47.36%,集成技术增产60%以上,成本减少20%以上,提高收入150%以上;植被覆盖率提升33.17%,重度、中度石漠化面积减少了26.98%(占示范区总面积比例)。该发展模式已经推广到云南临沧、广西罗城等石漠化严重地区,建立示范基地5个,推广面积8万亩。
经多方治理,广西平果市石漠化面积已由2008年的6.3368万公顷减少到了2019年的3.97534万公顷,森林面积增加1.7983万公顷。
全国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2021年底数据)显示,与上个调查周期(2016年)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8万公顷,净减31.5%。
2005年全国第一次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75.97万公顷,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份。2021年底完成的全国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已降为155.14万公顷,净减少220.83万公顷。
据贵州省林业局最新数据,2021年底至2024年6月底,贵州省又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约2764.24平方公里,累计治理面积为全国第一。
2012年,原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2011-2020)》,其中明确提到:“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开展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区、珠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截至2021年底,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722.32万公顷,与2016年相比,5年间石漠化土地净减少333.08万公顷。
2021年底,我国石漠化地区植被综合盖度达65.4%,较2016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乔木型植被面积提高5.8个百分点;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7.81%,土壤侵蚀模数下降13.55%,土壤流失量减少28.94%。
截至2022年,区域内有经济林面积191.58万公顷,即2873.7万亩,年产干鲜果品7118.2万吨,年产值4202.2亿元。
董荣书说,我国的石漠化治理大致经历了封山育林、改变种植作物(原始)、工程改造后作物种植、种草养畜(放牧)等几个阶段。早期石漠化治理主要以减少石漠化进程为目的,故注重生态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但随着农户生活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提高,石漠化治理开始逐步转移到了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上。
下一步,一方面要明确划定石漠化区域适合种植的土地范围,减少地势险峻、坡度较陡区域的土地利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石漠化区域特色作物产业的扶持,稳定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价格,鼓励地方政府依托石漠化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品和旅游业,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滇桂黔石漠化区域构建的不同类型石漠化区域的生态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模式中种植的多年生果树生产期都在30~70年之间,现在许多果树都进入盛果期,故模式后期的发展依然需要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方面。
事实上,从根本上讲,确定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就是到底要种什么?种什么既能保证生态,又能取得经济效益?而“热作优先”在关于种什么的选择上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并逐步取得了明显成效。治理石漠化需要付出更多,因为治理石漠化事实上是要实现“石漠荒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过程,这个过程难但更有意义,关键是方向要对,结果就会逐步变好。
作者:刘强 张少帅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