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青岛农业大学与喜海投资控股集团举行签约仪式,以100万元的价格,转让该校关于光合固碳细菌绿色合成高值化合物的专利所有权。此次转让创造了山东省“光合固碳”领域专利单笔转让金额最高纪录。
光合固碳技术通过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这一过程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也为生物合成提供了重要的碳源。利用这一技术,以微生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各种化学品、材料或药物等产品,具有环境友好、可再生等优点,受到市场的青睐。然而,这一过程目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例如,光合固碳的效率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另外,虽然一些化学品如生物塑料、生物燃料等已经开始商业化生产,但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成本较高。
青岛农业大学杨建明教授团队开发的光合固碳微生物,直击行业痛点。据了解,此次转让的专利技术主要涉及一种光合固碳微生物菌株及其在绿色生物合成中的应用。该微生物能高效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不仅实现高效的碳捕捉,还能高效合成高附加值的生物基高值产品,例如番茄红素和虾青素。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杨建明介绍,团队历经8年时间,通过适应性进化、随机突变、大规模筛选,最终选育获得高固碳效率的菌株。随后通过基因编辑、启动子筛选等多个合成生物学策略,逐步提升其番茄红素合成效率,最终构建获得绿色生物合成达细胞干重1/3的番茄红素高效菌株。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红色类胡萝卜素,因其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行业,目前的市场价格大约为500万元/吨。
“通过微生物合成法获得的番茄红素,细胞生长速度快、遗传操作简便、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对环境友好。”在专利转让现场,刘建明表示,合成生物学技术是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六大颠覆性技术之一,将变革未来医药、食品、能源、材料及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光合固碳及绿色生物合成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逐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国光合固碳及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