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大”)继续教育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联合组成的榆阳“头雁”导师团、榆阳“头雁”研究生服务团共计18人,结合西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沿黄涉农高校学子观“大河之治”活动,到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对19个街道办、乡镇的“头雁”,开展了调研与导师回访指导。
连日来,榆阳“头雁”导师团陈军教授、刘德敏教授、张蚌蚌副教授、胡振副教授等与“头雁”研究生服务团一行在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汪月琴的带领下,先后深入到榆阳区“头雁”产业生产车间、种植和养殖基地进行回访,围绕人才政策与机制、产业振兴实践、政策与资源聚集可持续发展路径、“头雁”培育成效等,与“头雁”交流、座谈,现场指导。
服务团实地走访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及典型企业,开展榆阳人才培育“头雁”项目调研,解读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才之治”。
“大雁”带“小雁”,“老雁”带“新雁”。这次是西农大研究生服务团首次开展“头雁”调研,同学们切实体会到了人才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看到了一代代西农人在“雁群”高飞的蓝天下的奉献与坚守,认识到了作为西农大学子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同学们说:“‘头雁’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勇敢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恪守西农精神,深入基层一线,把论文写在黄土高原上。”
西农大在榆阳区“头雁”培训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321+N”的培育模式,五大创新为全国“头雁”培育树立了标杆。汪月琴介绍说,一是培育的过程中创新在榆阳成立了5个专家工作站;二是创新开展了“头雁”结队,使大家能够充分学习,互相融合,共同进步;三是创新成立了“头雁”联盟,每一期学员都成立“头雁”联盟,截至目前已经培育了四个班,成立了四个联盟;四是创新实施“头雁”之间“配对”帮扶指导;五是创新由研究生形成的研究生服务团,共同帮扶榆阳的“头雁”,目的是通过对“头雁”学员全方位的指导,助力榆阳区乡村产业的发展,为榆阳的乡村振兴的贡献西农大的力量。
榆阳区从202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第一二期97名“头雁”已结业,第三四期103名“头雁”正在培训。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西农大不仅进行培育,同时还进行了研究。目前榆阳区已形成了高位谋划、校地合作、训育结合、综合支持的培育模式。
西农大将“头雁”的线下培训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头雁”学员来到西农大,主要是针对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个人素质的提升进行培训。第二阶段“头雁”学员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返岗实践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给每个“头雁”学员都配有导师,跟踪指导,同时让学员开展互访学习。第三阶段是围绕产业发展完成《“头雁”产业发展及带动能力提升计划书》(简称:《计划书》),学员到西农大,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疑难问题,由导师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还对《计划书》实施答辩。
西农大还为每个“头雁”学员配备两名导师,一名是专业方面的导师,另外一名是产业方面的导师。要求学习学员围绕着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于自己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二是孵化带动能力的提升,并形成一份《计划书》,这是最终的培育成果。
目前,榆阳区通过“头雁”培育人才振兴策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培训模式实践取得了显著实际效果,形成了“群雁”高飞黄土峪的蓬勃发展局面。
作者:汪月琴 王婕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