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城里来后,集市就在家门口,干什么都方便多了。”“各民族好友时常聚在一起,跳一跳舞,切磋了技艺,交流了感情……”
秋天的傍晚,凉爽宁静。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梦圆居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内几个舞蹈队的成员一会儿学习新动作,一会儿热切地交流着,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梦圆居易地搬迁安置小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区,搬迁群众涉及芦花、马厂等11个乡镇59个行政村,如今小区里共入住1799户5791人,其中少数民族有229户625人。
绣娘们正在认真制作刺绣作品。孙海玲 摄
“2018年我们开始了搬迁工作,陆陆续续到2021年,整乡都搬下来了。”芦花乡的搬迁群众占小区人数的一多半。“以前山大沟深,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医疗卫生条件也跟不上。”芦花乡党委副书记周洛加回忆着。
搬出来,还要能致富。为了做好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芦花乡党委政府组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引导各族群众发展青绣、特色种养殖业;借势东西协作项目,成立区、乡、村三级就业转移服务站,有计划地组织搬迁群众前往异地务工,省内转移就业1731人,省外转移就业323人。
同时,借助东西部协作东风,投入资金200万元,成立海东乐都区芦盛青绣有限公司,打造“订单—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两年来累计创收40余万元,扶贫效益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引导居民经营积分超市、经营特色农家乐,各族群众既“上楼”又“上岗”,实现共同富裕愿景。
“来这儿学刺绣两年多了,去年挣了9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现在可算是挣钱、顾家‘两不误’了。”李秀花今年56岁,从芦花乡牙合村搬下来后,进入青绣帮扶车间学起了刺绣这门手艺。
工作人员通过直播销售当地特色刺绣产品。孙海玲 摄
李秀花所在的这间青绣帮扶车间,就是芦花乡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打造而成的。走进青绣帮扶车间,绣娘们正在认真制作刺绣作品。“我们多是订单式生产,绣娘们的绣品按件儿收费,如果抽不开身,在家里自己绣也是可以的。”车间负责人表示。
“我们小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以及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宣传等活动是必要的。”周洛加表示,小区不仅成立了民族之家,会常态化开展多项文化活动,还通过集中宣传、入户宣讲等方式,切实帮助各族群众明政策、富头脑。
制定细化居民公约,架起邻里守望“连心桥”;利用民族文化广场,组织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如今,各族群众心手相牵、互帮互助,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