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和命脉,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农业科技创新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行之路。
一、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天津市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与基地及农户的联系,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全区主导产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病害情况等信息,通过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规范了种植养殖行为,推广标准化生产,通过规范用药,科学用药。通过公开遴选科技示范户、筛选推广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开展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进村入户进行指导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入户指导,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示范户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辐射带动、什么叫科学种田、什么是比较效益。
2023年,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积极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总资金1011万元,覆盖我市全部10个涉农区,实现全域化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建设20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培育1001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遴选推广主推技术92项,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对全市1019名农技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人数达到全市在岗在编基层农技人员的1/3,其中:省级骨干农技人员培训50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969人,招募粮食生产特聘农技员10名,依托武清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建立产研结合推广基地6个,转化推广重大科技成果12项,带动新型生产经营主体70个,解决产业重大问题10个,组织科技创新型农业企业、农业园区负责人开展创新人才培育30人,推动了各涉农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强化稳粮保供科技支撑。
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赋能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当今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现代都市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用科技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为持续健全完善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全产业链技术供给方式,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指导服务,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组建创新团队,健全技术体系。推动成立海水养殖、淡水养殖、蔬菜、生猪、奶牛(肉羊)、林果、水稻7个创新团队,共有岗位专家105名,综合试验站65个,形成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各领域的产业技术体系创新队伍,开展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选育优良品种,引领产业升级。选育推广“金稻”“津优”“津研”“津瑞”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蔬菜新品种,天津小站稻品种全部出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引进推广绿鳍马面鲀、河蟹、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构建应用石斑鱼苗种北方绿色繁育技术体系,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23年培育和引进农业新品种143个、授权专利38项。推广绿色养殖,实现提质增效。围绕保障水产品生产供给,通过开展鱼虾蟹品种养殖技术示范,构建高效养殖模式,实现新增效益2569.4万元。示范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开展海水鱼循环水养殖和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反季节养殖,丰富市场供给。2023年示范推广新技术68项,服务农业生产经营产业主体472个、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57个。加强疫病防控,保障农民增收。针对我市动植物重大疫病,开展防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及示范应用,在养殖场(户)示范推广猪场复产评估技术和生物安全防控技术,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开展奶牛精细养殖关键技术攻关,破解犊牛腹泻造成生长停滞问题。推广梨树全过程全覆盖病虫害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每亩增产32.1%,提高种植效益。
三、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聚焦“卡脖子”技术,扎实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优势种源、合成生物、底盘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攻关取得新突破。组建基因学科研团队,搭建高性能生物信息学计算集群,建立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黄瓜育种进入育种4.0时代。开发出全球首个禽流感DNA疫苗、禽流感重组鸭瘟病毒载体活疫苗。世界上首次完成了菜花全基因组测序,创建花椰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使育种周期从传统的8—10年缩短到4—5年,挖掘黄瓜耐低氮基因等一批关键基因,研发出都市奶业特色的液态奶牛全基因组选择芯片,初步实现重大理论创新和部分关键技术突破。培育津优系列黄瓜、金粳系列水稻、“换新”淡水鱼等优质高产新品种,创制高产、广适性松散型花椰菜新品种,打破松散型花椰菜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有效抓牢农业“芯片”。
四、实施农业产学研用“揭榜挂帅”机制,推进市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离不开科技创新,同时,也需要发挥市场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农业产学研用“揭榜挂帅”机制,就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协同创新。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于2022年制定发布了《关于试行农业产学研用合作“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的实施方案》,设立实施了农业产学研用合作“揭榜挂帅”项目。“揭榜挂帅”项目,建立了农业科技需求常态化公开征集机制,搭建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支持我市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涉农高校、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推进种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丰收、引领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生态治理等领域深化产学研用农业科技创新合作。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自公开征集产学研用“揭榜挂帅”项目以来。通过榜单发布、自主揭榜、专家评审、公示立项等流程,立项实施农业产学研用合作“揭榜挂帅”项目34项,吸引利用社会资金867万元。“揭榜挂帅”项目围绕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绿色农业、种源农业发展等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小站稻新品种及绿色栽培技术推广、玉米单产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特色蔬菜品种提纯复壮、优质种苗繁育研究与应用、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推广、稻虾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构建、种植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及低碳循环技术研发应用等技术集成攻关和推广。
农业产学研用合作“揭榜挂帅”机制建立实施以来,为优化我市农业创新生态、搭建科创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解决我市农业产业链“痛点”,打通创新链“堵点”,实现“双链”融合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揭榜挂帅”项目实施“里程碑”项目管理,对项目关键节点进展成效进行考察。目前,各项目稳步推进,在草莓母苗高架基质栽培水肥高效利用最佳技术、一喷三防技术、瘦弱秽蝇和丽蚜小蜂兼容防治烟粉虱等方面技术示范推广上取得显著进展;研制开发了采后绿色缓释无硫固体保鲜剂和配套的无硫气体熏蒸装置;应用物联网技术溯源文冠果种苗种源、生产要素及采收、贮藏、加工等全链数据,实现了区块链技术集成示范与封装;持续推进春小麦津强12号原原种制繁种技术示范和大口黑鲈苗种孵化、蓝莓品种引进等,有力支撑了新品种选育和推广。
五、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正逐渐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市也紧跟智慧农业发展的步伐,实施设施农业智能化工程,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智慧设施农业,集成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技术,建立集约、高效、绿色种养殖模式,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30.5%。小站稻全产业链数字平台赋能津南区小站稻全产业链项目集群,从生产端和销售端共同发力,助力小站稻产业振兴。认定37个畜牧、水产养殖、农机和种业智能农业示范园区,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在全国推介。东丽区东信花卉“Priva Connext”控制系统、北辰区鱼菜共生智慧种植、中化农业MAP天津中心、科芯农业设施大棚智慧农场等一批数字信息化应用场景落地生根。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推进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整合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共建单位67个科研团队,构建起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和现代管理运行模式,为区域性和国家蔬菜稳产保供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强化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型骨干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组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已建立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4个和国家(天津)肉羊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实施种业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牵头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深化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搭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人才互联互通、科技成果共享共用。首创天津市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搭建全产业链资源共享平台,聘请院士、知名专家13人担任联盟特聘专家,搭建起高端智库,联盟成员已达451家,汇聚起助力天津农业产业发展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合力。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产业兴。天津市将进一步壮大农业科技力量,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