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两个女儿都是从这里走进北大的,感谢你们。”今年是浙江“青海高中班”开办第20年,日前,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收到一封来自青海的感谢信,信的落款是:赵文龙、赵悦波、赵婧雯。
赵文龙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一名退休教师。40年前,他从师专毕业后,只身从老家内蒙古赴青海省海北州支边,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30多年。他在信中说,女儿赵悦波、赵婧雯通过在浙江“青海班”的学习,分别于2007年、2021年以青海省文科第4名、第14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一对女儿双双圆梦北大,信中洋溢着这位老父亲的自豪、欣慰和感激。
2003年,浙江和青海确定两省合作在浙江创办“青海班”,办学任务由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担。2004年9月,首批50名青海学生来到金华,开启了一条以教育帮扶助力两地教育共富之路。
图为浙江“青海班”师生合影。金华市委宣传部供图
首届“青海班”班主任何家忠回忆过往,感觉是从“学生不适应”“老师没有底”开始的。
夏天天气太热,教室加冰块;冬天太冷,寝室加被子;吃不习惯,那就开小灶;学业有困难,针对性补课……何家忠说,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学生的冷暖和学业自然由老师来呵护。
“方老师就是我们的阿爸。”来自青海省天峻县的格日措杰,是天峻县历史上第一个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的学子。离开金华前,他曾给班主任方志宏留言:“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草原脾气’,可您从来没有厌烦过,您就像我们远方的父母般无私地对待我们每一个人。”
20年来,成就了一批批学子,诞生了一个个“阿爸阿妈”。2014年春节,陈蝶老师完成她教职生涯中最难的一次家访——冒着大雪,自驾青海深入高原腹地,走进班里35名学生的家。
“只有亲身来过这片土地,我才更加懂得为什么我们要跨越地域、民族、文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也才更深刻地理解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陈蝶说。
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童志斌看来,青海生异地培养不仅具有教育援青的实效,也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更是一条加快西部地区建设和东西部教育共富的路径。
赵文龙一家在信中说,大女儿赵悦波北大毕业后回到青海工作,仍在北大学习的小女儿赵婧雯也始终心系家乡青海发展。
20年来,浙江“青海班”为青海培养输送高中毕业生900余名,其中5人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50%以上考上985、211高校。浙江“青海班”校友会秘书长拉玛扎西说,据不完全统计,约85%的校友回到了青海工作。
作者:方跃镇 曹建兵 徐健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