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的金黄色稻田在风中摇曳,仿佛金色的“稻浪”翻滚。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水稻现代农业园区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展现出一片丰收胜景。记者了解到,盐源县在2023年度完成了2.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又启动了2.5万亩建设任务(改造提升),“天府粮仓”凉山片区建设稳步推进中。
图为盐源县水稻现代农业园区。冯子珊 摄
龙塘镇下海村的2800亩集中连片水稻种植基地自从去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亩产量从过去的800斤提升至1000斤至1200斤左右,每亩多200斤至400斤产量,给村民带来更多实打实的收益。该农田由村里的492户村民联合创建,目前已实现“田成型、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路、水、电、气、通信“五网”互联互通。此外,村里还尝试推广了100亩稻田养鱼,取得了不错的效益。“稻田鱼售价15元一斤,比市场价高出近三分之一,还供不应求。”村党委书记陈世发说。
去年5月,盐源县累计向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前所村投入800余万元,完成了400亩的“高原水稻种植基地”土地整治项目,新修了水渠、耕作道等基础设施,还从泸沽湖镇前所上村与云南省交汇3公里处引来高山泉水,解决水源问题。在品种选择时,挑选了具有适应高寒环境能力强,秧苗存活率高等特点的本土优势盐源高寒粳稻(也称“盐源红米”),解决了高原水稻种植难的问题。再加之科学的种植模式,今年基地亩产有望从200多斤突破至600斤。基地负责人曾林说:“虽然横向比较单产看似不高,但能实现的话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图为盐源县水稻现代农业园区。冯子珊 摄
梅雨镇黑山村位于盐源县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示范区内,主推秸秆还田和配方肥技术,从而提质增效。村党总支副书记罗斌认为,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各类农业科技已在村里普及应用。科学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种植热情。
据悉,每到播种季节,盐源县农业部门和乡镇的技术人员都会扎根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种植,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还会定期使用无人机进行喷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提高产量。
作者:朱怡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