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新疆阿克苏地区: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李道忠 邓丽娟
  • 2024-10-11 12:34:36

​新疆阿克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毫不动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方寸之间 尽显团结

10月8日,阿克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以下简称“体验馆”)正式开馆,为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批有志青年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西部,来到阿克苏,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建设中。他们垦荒造田、修渠引水、筑路架桥……这些画面在体验馆一一展现。

体验馆位于阿克苏城市规划馆4楼,分为“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多元一体 同舟共济”“团结奋斗 共圆梦想”“对口援疆 手足情深”“凝心聚气 再创辉煌”五个部分。体验馆综合运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携手并肩、艰苦奋斗、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呈现了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局面。

近年来,阿克苏地委始终高度重视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验馆建成投用,是地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也是地委在力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和民族团结进步南疆先行区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以文润心 以文促同

9月7日至11日,道中华文宣平台文化传播使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率“道中华”边疆行之“曼行国道·219”活动组一行走进阿克苏,五天的阿克苏之行,给她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她说:“在阿克苏,我目睹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印迹,这恰恰折射出古代西域与中原地区长久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着实令我感动且震撼。”

9月30日,在库车市一处古民居,50岁的工匠吾斯曼·艾力熟练地对老屋房檐、窗户进行雕花工作。这处古民居建造于20世纪初,其主人阿布都哈里克是当时有名的丝绸商人,往来于上海、杭州等地从事丝绸、布料生意。在1985年至1986年间,阿布都哈里克从其他省市带来了三个工匠,完成了房子的修建。这所房子里,雕花寿字纹、万字纹、中国结等图案随处可见,墙画中又体现了维吾尔族的建筑风格,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特征。如今,得益于库车市“拯救老屋”行动,这所古民居的花纹格栅得到完美复原,再次印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纵观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脉络,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

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阿克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乌什县依麻木镇玉斯屯克和田村村民委员会等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阿克苏市红桥街道长安社区个体经营者牙生江·艾力克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是地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卓越成果。

“能够获得此项荣誉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让我们充满干劲。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广泛联系和团结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建立民促会+联络站+石榴籽工作室等模式,为阿克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阿克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文军说。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聚焦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地区中心工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深入实施“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五个一”工程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引导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创建成果,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塔河两岸,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阿克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正汇聚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谱写阿克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强大合力。

作者:邓丽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