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苹果种植,七年才开始挂果;这种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第二年就开始挂果,三年可实现丰产。”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吉昌镇果农崔贵文对自家的“新”果园很自豪,滴灌、微喷及水肥一体化设施一应俱全,无公害杀虫灯、小型气象站、现代化农机具,更是让他省心又省力。
地处北纬36度,吕梁山南麓、黄河中游东岸的独特资源禀赋让吉县成为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这里不仅是山西省发展特优产业的南果基地,还是全国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所产苹果“好看、好吃、好存”。
多年来,历任吉县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目标不折腾,形成了“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生动局面——
全县苹果专业村占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从事与苹果相关产业的农民占全县农民的80%以上、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全县脱贫人口依靠苹果产业持续增收的达80%以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届吉县县委县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小特产上再下大功夫,狠抓产业外脑和技术体系构建、产业主体培育、公共品牌塑造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苹果产业实现了“高接换优”。
官员走出去 “才”“智”进县来
产业要升级迭代,人才是根本。吉县深入开展了“党政正职访名校”活动,同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平台延伸和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引荐交流机制,为该县苹果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在此基础上,该县引进北京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魏钦平教授团队,挂牌成立了吉县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该县还依托“苹果+旅游”核心优势,建成苹果小镇、智慧果园、苹果培训中心等7个功能性研学基地,邀请农业高校人才来县域挂职锻炼,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在该县建立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博士工作站和科研实验室,在该县开展了苹果栽培、模式转型等方面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先后引进硕士56人、博士52人,引进7名金融人才挂职乡镇副职。
人才的引进为吉县研发培育国内顶级、国际领先的新优品种,精准布局早、中、晚熟品种苹果示范园,持续助推科研成果在关键领域高效转化,资本等各类要素集聚产业洼地提供了新机遇,为吉县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比如,吉县正在探索前行的矮化密植模式,就是政企研达成共识后,推行的一个现代化发展模式。”常驻吉县苹果产业研究院的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系教授张继祥说,“矮化密植苹果园可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增加果园单位面积株数,同时兼具宜机化、轻简化、水肥一体化等现代管理模式应用的特点。”
拥有“果树管理技术能手”“苹果大王”等荣誉称号的陈武忠,是该县一名参与苹果示范园建设、生产和管护的新型果农代表,他介绍,“矮化密植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早结果、早丰产,单位面积产量高,人力、生产成本双下降还便于管理。”
告别小园主 抢做领头羊
户户种果树,村村有果园,曾经是吉县苹果产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几十年的发展,这道风景线却成为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坎儿。90%以上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合作社为主的小型规模生产组织,生产管理比较粗放,很难匹配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吉县先立后破,集中力量推进新型经营模式重构,在苹果产业联农带农方面,制定出台了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实施意见,采取“多村抱团、村企联合”等模式,带动群众增收。比如,壶口镇以“农户土地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化管理团队联建”的模式,全镇联合打造矮化密植现代高效示范园,吸收周边村民参与务工3000余人次,人均务工增收8000余元。吸纳有管理技术的村民加入技术服务队,约带动1000名农民,人均增收2万余元,较传统模式亩均年增收3至5千元,农户、村集体、第三方运营管理企业按5:2:3的比例进行分红。
在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该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家政托管”的模式,制定《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开展一体化水肥管理技术推广和研究,根据苹果各阶段生长需要,进行不同比例的水肥配比,满足苹果生长中所需要的营养平衡。将果农有意愿流转的果园流转到有能力的企业、合作社或技术能人手中实行托管,或进行股份合作,或进行承包,通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返还利润等方式,果农每亩增收560元左右,实现村集体、企业、果农多方共赢。
吉县朝晖果业专业合作社的近百户果农和吉昌镇上东村的村民,是首批“吃螃蟹”的果农,他们告别“传统的小农种植模式”,成为农户+研究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方专业市场主体联合的“领头羊”。
中垛乡马连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政晖说,“当前,马连滩村在已有265亩智慧果业示范园基础上,又平整出120亩土地用于现代高效示范园建设。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方式入股,示范园果树进入盛产期后,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300万元,预计分红户均可突破万元关口。”
“合作社每年分红后的盈余,全部用于改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让全体村民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来的福利,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创收和农民增收的共赢局面。”冯政晖说。
打好一张牌 共卖一个果
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以做强做优“红色苹果”品牌为目标,坚持以“园区化、标准化、有机化、产业化,统一规程、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的工作理念布局了吉县苹果旗舰店、苹果体验中心,建立了“政府主导注册、企业(合作社)持有、统一授权使用”的“吉祥吉县 吉地吉品”区域公用品牌使用制度,在北京、上海、广西、太原和临汾建立了直营店,在壶口瀑布景区建立了吉县苹果形象体验店。
同时,该县加大对苹果的销售和推介,全县孵化“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的线上销售经营户100余家,年销售额可达5千万元。
2023年,该县积极拓展苹果销售外贸渠道,指导帮助吉美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出口资质办理,多方对接对外贸易苹果销售商,20万公斤精品苹果出口英国利物浦。
吉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引进浙江东日集团联合成立了县域链主企业山西吉美农发(集团)有限公司,在该龙头引领下,该县全面启动了苹果高质量发展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扶持苹果全产业链企业,延展生产、信息、运输、包装、精深加工、仓储冷链等上下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发展。
由此,吉县加快了苹果国际服务贸易中心、苹果交易中心、数字化绿色包装园区项目建设步伐,探索了苹果期货交易,以标准体系、信息数据、技术服务赢得行业主导权和话语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4年山西省首次引资入晋“苹果期货价格”保险项目在吉县启动,从事苹果种植30余年的果农白保荣说,“自从有了苹果种植保险,种植苹果更有信心和底气,即便遇到自然灾害,保险也可以保成本、保价格,减轻果农负担。”
近年来,吉县苹果入选了首批欧盟保护的10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还成为山西省唯一一家苹果类首批入选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圳品”的土特产。据有关机构认定,吉县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过30亿元。
2024年,吉县新建苹果高效示范园2410亩,全县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由此,吉县苹果在新时代通过新奋斗实现了华丽转型。
作者:闫海斌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晋斌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