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铸就陇原现代农业“新高地”——甘肃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扫描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2024-10-15 21:11:49

近年来,甘肃把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平台载体,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着力构建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建设格局,初步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聚集度高、科技支撑有力、生产方式绿色、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甘肃已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11 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9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5 个、乡村振兴示范县 6个、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3个,这些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高地”、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羊”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动力源”。

产业立园、四级联动——

多措并举做大“土特产”文章

今年7月,在兰州市榆中县,一批总投资额达13.04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的签约,引起广泛关注。这些项目涉及高原夏菜新品种引进、农产品销售、农业种植等多个方面,意味着榆中县在持续打造高原夏菜产业集群、致力开发“高原夏菜4.0版”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榆中县是兰州高原夏菜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也是西北“北菜南运、西菜东调”最大的产地型集散中心,先后成功创建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区,2023年获批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榆中县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产业园覆盖和平、定远等11个乡镇,是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最核心、最有竞争力的发展区域。产业园明确“一核两极两区一带”发展布局,以提升设施装备、做强精深加工、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绿色发展和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等为重点,聚力推进主导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矢志打造全国高原夏菜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园和兴业富民示范园。

深挖“特色多样”“绿色有机”特质,坚持产业立园。甘肃省厅负责同志介绍,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上,甘肃突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做足地方“土特产”文章,建立联结机制,形成覆盖面广、集聚度高、链条完善、竞争力强、支撑增收的主导产业;着力突出要素保障,构建产业园建设统筹联动工作机制,即由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规划布局、机制创新、政策支持、配套服务等牵头推动作用,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发力,在政策、项目、资金、金融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调动入园主体建园积极性,撬动社会资本主动参与,形成多部协同、多方参与、上下联动、运管良好的新局面。在建好建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甘肃积极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 “四级联动”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1个,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全覆盖。

科技赋能、融合发展——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是高质量建设产业园的关键一环,为此,我们着力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园加强与国内外、国家及地方农科院、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通过合作搭建产业体系研发中心、工作站、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开展品种、技术、模式、机制示范,配套集成良种良法、农艺农机,建设大数据平台、发展数字农机、智慧种养设施、电商平台等,产业园的技术集成、机械装备、科技支撑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静宁县建成了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平台,首创以1个中心平台、3个服务体系、1个用户终端和N项数字应用为主要内容的“131N”服务模式,借助“一图一表一模一码”,实现了从“经验种果”到“数据种果”转型……

肃州区依托甘肃省玉米、酒泉特色作物两大种业研究院,引进农作物、瓜菜新品种174个,推广先进技术16项、配方施肥82万亩,技术覆盖率、化肥利用率分别达90%、42%,研制新农机15台套、创建示范点5个、推广装备2500台套,农机总动力86.8万千瓦,农机化率达到85%……

正如记者在静宁、肃州等地采访时看到的一样,甘肃着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不仅提升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技术装备水平,更进一步激发了园区的创新能力。

“为了让产业园的建设更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我们重点突出了三个‘三位一体’,即构建良种、基地、主体‘三位一体’的产业生产体系,构建加工、贮藏、销售‘三位一体’的产业流通体系,构建品质、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的产业标准体系。”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安定区是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主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自2018年获批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安定按照“一园三区”的总体布局,实施了种薯繁育、标准化基地、加工转化和市场营销4大类42个项目,园内育种、研发、加工等能力不断提升。

从产业链前端到末端,全链条开发,融合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进程。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为高质量推进产业园建设,甘肃着力加快构建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合理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等功能板块,统筹农业生产、科技创新、休闲旅游等要素,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产业间横向拓展,形成标准化种养、精深加工、仓储流通、技术研推、品牌营销于一体,产业链条完整、多种业态协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强农富农——

产业园成农民增收的“动力源”

“镇原肉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创建以来,我们结合招商引资,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了1.2亿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建成了种鸡养殖场、肉鸡养殖场、孵化中心、肉鸡加工厂、饲料厂、有机肥厂等设施。”镇原县有关负责同志在受访时介绍,近年来,镇原按照“保粮、强禽、扩畜、增菜、提果、优药、养菌”的发展思路,深入推动以种植业为基础、畜牧业为牵引、食用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四化四链”全链条驱动,形成“种、饲、养、加、销、转”六大板块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肉鸡产业循环农业新模式,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甘肃坚持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主攻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围绕主导产业“种管收储加”各环节,以生产源头“一减两控三基本”、生产环节“三品一标”、质量安全“两品一标”认证、质量安全县创建等为重点,制定绿色高效发展措施,加强农业生产全程一体化绿色管控,既促进了农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又有效带动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创建,宁县创新推广“331+”联农带农模式;榆中县探索建立了“1+1+N”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了“公司+合作社+产业园+农户”“经营主体+订单”“党支部+”“生产托管+小农户”等模式,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2元,村均集体收入27.63万元;华池县引导龙头企业吸纳50多个合作社、1.34万农户种植中药材,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订单种收、托管服务、配股分红等方式,累计分红3151万元……

“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模式联农带农,产业园超过70%农户与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链接机制,用于折股量化资金占到了财政奖补资金的35%,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20%以上。”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说,围绕促农增收,甘肃通过订单农业、产业联合、合作经营、量化折股等方式,构建“生产基地+零散农户+经营主体+加工销售”为主线的利益联合体,不断提升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引导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有效嵌入产业链,确保农户长期稳定合理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建园积极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