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红色小镇的“三化”转型路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暴佳然
  • 2024-10-17 21:55:03

作为锦雁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今年44岁的石锦平曾经是一名传统农民,几年前开始转行从事规模农业种植。最初承包几十亩田地,如今已流转1500亩农地。“以前多人忙活好久的活,现在几个人很快就能完成,再加上科学的种植管理,收益大大提高。”石锦平说。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城川镇拥有广袤的成方连片高标准农田。“现在,镇上有多家流转千亩以上土地的经营主体,实施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万余亩。”城川镇副镇长贾志伟介绍道,通过实施农田改造、高效灌溉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大田之上,受益的不只是“大户”。“以前种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还能去周边打零工,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城川镇麻黄套村村民高树岗说。

土地规模化种植有利于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城川镇通过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入合作,建成投用城川镇辣椒研究服务中心,搭建“政、企、地、产、研、学”六元联动的重要平台,为自治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基地”、市“共同富裕”典范区和旗“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城川辣椒色泽鲜艳、口感香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鄂托克前旗鸿成农产品交易市场负责人张宝银说。依托农牧业种植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广泛的销售渠道,城川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农产品年物流能力不断提升,加工能力逐步增强。

“我一直希望高科技能在农村大显身手,让种地从靠经验变为靠数据。”城川镇大场子村村民付守云说。在他经营流转的千亩玉米地里,智能化的农机轰鸣替代了人力的艰辛。“现代农牧业让新一代农民告别传统劳作方式。”

而在城川镇麻黄套村的智慧农牧业产业园里,秋日收获的繁忙景象呈现眼前,示范田档案、土壤状况、气象信息、灌溉记录等一目了然。依托分布在田间的监控设备和传感器,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气候、牲畜生长情况等,为农牧业生产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案。

​城川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园区主要以玉米单产提升示范为主,建设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并融合文旅观光、智慧农牧业、物流冷链等功能。智慧农牧业产业园的实施,使耕地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管理,既解放了农村牧区劳动力,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达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

“农牧民足不出户就能远程操作灌溉、打药等事务,实现农业全产业链自动化作业。”借助数字化管理技术,建成后,园区可节省人工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种植成本和农药化肥使用量,优质农产品年产量将大幅提升。

除了土地规模化和种粮智能化,在城川镇种地的农民也在趋向年轻化。活泼的“黑羊羊”乌骨羊,大长腿的鸵鸟,活泼可爱的梅花鹿……走进曹培军位于城川镇新寨子的农场,仿佛进入一个奇妙的动物世界。“那些长着大角的是梅花鹿,飞舞的那些虫虫是中华蜜蜂,灰色的鸡是澳洲大雁……”谈起自己的“宝贝”,曹培军滔滔不绝。

曹培军之前是乡亲们眼中的“老板”。前些年,他毅然决定转行,不仅搞种植养殖,还培育特色观赏动物,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私人定制”。转行之初,村民们不理解,常问曹培军“放着老板不当,种地有啥好的?”随着农场发展越来越好,效益越来越高,大家纷纷对他投来钦佩的目光。“以前觉得做生意混不下去才回村,现在返乡创业,大家都很赞赏。”曹培军说。

“回来的乡贤能人还有年轻人带来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推动全镇种植养殖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在榜样引领和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城川镇创业。贾志伟介绍,目前已有几十名大学生从各地来到城川镇,在各自的领域绽放青春光彩。

如今,在城川镇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土地规模化、种粮智能化、农民年轻化的“三化”之路正越走越宽。红色小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发展态势,吸引着更多的人才回归乡村,为农牧业强镇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沈千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