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良种,万担好粮。第三十一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10月18日在京开幕。本届大会采取分布式办会机制,设置“1+3”会场,即通州区设主会场,丰台区、平谷区、延庆区设分会场;大会举办“1+1+6+N”系列主题活动,包括1个开幕式、1场国际种业论坛、6场专业论坛,以及种业成果交流体验、种业成果发布、新品种田间展示、企业商业洽谈等N项专题活动。
本届大会组织系列种业论坛,全面交流种业发展前沿话题。在主论坛国际种业论坛上,来自俄罗斯、泰国、吉尔吉斯斯坦、阿根廷及国内知名专家和企业家,围绕贸易流通、国际合作、种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进行交流探讨,专家领衔论道前沿科技与理念,企业为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追踪研判国际种业发展趋势。玉米、蔬菜、畜禽、水产、微生物、林果花草蜂6个种业专业论坛,邀请60余位专家作专题报告,围绕种业细分领域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深度解读种业形势、拓宽论坛深度,并促成一批科研成果发布,一批合作项目签约。
大会坚持服务企业理念,同期还举办成果交流体验、成果发布、品种展示等系列活动,为种业企业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大会在通州主会场设置种业企业成果交流体验活动,设置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蜂、京蒙协作、京津冀协同、城市副中心展示区和商务洽谈区8大展区,共有97家单位286项优势成果参与;现场共设置“品鉴试吃”“VR实景展示”“观赏金鱼”等20项体验活动;安排四场重点种业成果发布活动,现场直播发布成果120项。会期组织新品种田间观摩展示活动,在通州国家新品种展示基地展示67家企业208个玉米新品种,在丰台国家新品种展示基地展示45家单位11类蔬菜新品种625个。大会同期,由丰台区种子协会主办蔬菜种子交易活动,来自25个省的270余家种业企业进行展览展示和交易交流。
本届大会将实现五个预期目标。一是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丰富办会形式,在以往“线下+线上”融合办会基础上,保持传统的现场发布、论坛等形式,引入融媒体直播、网红推介等形式,全面提升大会品牌效应和覆盖面。二是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搭建具有国内引领性、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交流和创新合作平台,汇聚前沿技术、行业信息、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北京乃至全国种业走出去探索路径。三是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发布推介“京字牌”种业成果和北京特色农产品,促进种业科技新质生产力在京落地,挖掘全产业链经济价值,推动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京蒙种业合作,充分展现北京“三农”风貌。四是招商引资引智效果进一步提升。重点推介北京种业招商政策和营商环境,畅通招商引资沟通渠道,广泛凝聚企业、人才、资金等资源,推动一批招商引资引智项目落地。五是“种业之都”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围绕打造“种业之都”目标总体定位,强化通州玉米微生物、丰台蔬菜、平谷畜禽、延庆林果花草蜂种业特色,发挥各区种业发展优势,吸引优势资源聚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种业发展高地。
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已经逐步成为“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种业交流交易大平台。下一步,北京将深入实施《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落实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开展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北京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计划”生物育种创新培育专项行动,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三是支持开展国际种业合作,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推动一批“京”字品牌种业走出国门。
未来,北京将进一步发挥首都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大生物育种创新培育,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引领,全力打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影响力的“种业之都”,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北京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