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机关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用“派出所主防”理念深耕细作“预防警务”,始终在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化解、风险隐患防控和服务民生领域“尽精微”,树起一系列和美乡村守护品牌“致广大”,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向善向好。
创新“民情日志”,心系群众安危冷暖
“不听不信不转账,天上不会掉馅饼!快来测测反诈意识吧,还可以拿小礼品哦!一共10题、每题10分,连续三天发送100分的截图到群里,就可以到派出所领取礼品!”
这是10月14日,“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贞丰县公安局北盘江中心派出所发动民警“激活”多元共治微警务群的一幕。
此前,民警进村入户走访时发现,群众对派出所每天“狂轰滥炸”推送的宣传链接产生“疲劳”,甚至直言“不堪其扰”,纷纷设了“消息免打扰”,几乎让覆盖“两镇一乡”的27个村级微警务群变成没有群众参与的公安“自嗨”。
走访民警如实将群众意见记录到《民情日志》上,带回所里后迅速得到集中研究,拿出了解决办法,这便推出了常态化、长期性的“答题抽奖”活动。村民左记兴刚刚通过在线答题获奖,领取了毛巾、洗发水。他说:“答题学习反诈知识,奖品也吸引了我。我还喊两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的孩子都答了题。”
村级微警务群的“满血复活”,是北盘江中心派出所《民情日志》收集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样板。
早在2023年1月,该所就为社区民警统一发放普通小本,用于实施“打包工作法”,记社情民意,这便是第一代《民情日志》,涉及村情概况等信息,都由民警抄写或打印粘贴上去。为规范、夯实这项工作,2024年2月,该所为全体民警定制了第二代《民情日志》,标配村情概况、人口居家及务工概况、涉及特定服务管理对象概况、常用布依语与汉语音译对照、矛盾纠纷及年少失管人员台账等必访必掌握内容。分设了新情况、村或社区、日期、详情、当事人签字及电话等走访排查必填项。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据《民情日志》登记信息进行回访,再由所领导每周审核签字,督导有关社情民意的后续跟踪办理。同时,也将《民情日志》作为加强队伍管理、促使民警履职尽责的有效抓手,确保实干实效。
教导员曹君到者颡村走访时,发现老人梁某贤双目失明,其子小梁残疾,无法前往医院诊治。曹君及时帮他们协调车辆接送,并将他们需要定期复查的情况记录到《民情日志》上。
“罗主任,梁某贤家两父子定期复查的事,用车如果有困难,及时跟我讲,我来想办法!”10月15日,曹君致电者颡村治保主任兼警务助理罗家华。
如今,北盘江中心派出所的《民情日志》已进入第三代,由贞丰县公安局统一推广,在166个村(社区)运用,累计发现登记4216起矛盾纠纷,跟踪化解4179起,化解率达99.12%,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其他困难345件。
推进“诉源治理”,前端预防便民利民
2021年3月,笃山镇村民韦某学酒后与侄儿小韦发生口角进而抓扯,导致小韦受伤,经处警民警组织调解,达成了韦某学向小韦赔偿3.5万元损失的协议。然而,韦某学在赔偿4500元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让小韦十分无奈。
笃山中心派出所所长王鹏在2022年2月得知小韦的遭遇后,迅速重新立案调查,帮助小韦协调联系伤情鉴定,最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并强制执行。
“虽然最终彰显了公平正义,但履行赔偿拖延太久,加之诉讼花销大、多周折,让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打折扣!”王鹏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让矛盾纠纷调解更加便民利民,他们会同司法所、法庭,将“诉源治理”作为突破口。
依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当地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把“诉源治理”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延伸,发挥民事裁定书的司法确认功能,有效预防调解协议得不到充分履行、赔偿资金迟迟不能兑现等问题,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减轻矛盾纠纷中受害一方经济负担和诉讼时间成本,更好地护民安,促和谐。
前不久,笃山中心派出所辖区龙山镇老场坝村79岁的黄某兰与亲友在院坝纳凉闲聊时,被韦某益误解并踹下两米多高的院坝坎子,身体多处受伤。
接警后,民警火速赶到现场调查处置,及时将黄某兰送医。民警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拟对韦某益殴打60岁以上老人的行为依法从重处罚。
但黄某兰考虑韦某益是自己干女儿的丈夫,出于维系亲情而作出谅解,并自愿放弃法医鉴定,主动申请调解。
为此,派出所、司法所相关负责人、办案民警、村干部组织当事人调解,达成韦某益向黄某兰赔偿2.8万元的协议,当场履行了6000元,余额实行分期付款。
为防范韦某益履行协议不力或反悔风险,充分保障黄某兰合法权益,派出所、司法所提示黄某兰提出申请,由调解主体联动法庭进行了司法确认,出具了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
“基于此,黄某兰就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有效避免调解协议履行不下去时再提起诉讼周期长、花费多的难题。”王鹏介绍,2024年1至10月,他们已通过“诉源治理”模式成功办理23起涉及赔偿的矛盾纠纷调解,无一反复。
做强“老杨调解”,攻坚诊治疑难杂症
10月14日9点,迎着毛毛雨,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及“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普安县公安局青山中心派出所“老杨调解室”2名民警就赶往硐口村平箐组,去处理一起因建设高标准农田机耕道引发的矛盾纠纷。
机耕道建设是普安县农业农村局的帮扶项目,涉及硐口村有3公里长的标段,路宽设计3米,因扩宽路面需要占用村民范某家位于大山(小地名)的工业辣椒种植地。由于范某与村干部、施工方僵持不下,阻工已经两天,这才有人报警。
2名民警先到村委会与村干部、网格员、包组干部会商,提出请范某的妻弟罗某帮忙,很快找到“病根”。原来范某好面子,不是不让占地,也不需要赔偿,只希望路面扩宽后,镇村两级肯定他为集体作出的贡献。于是镇村领导和民警当即表态,一定组织召开群众大会说明范某的付出,对他进行表扬褒奖。
范某同意施工,罗某代为拔除了即将用于扩宽机耕道的地上的辣椒植株,民警现场见证项目顺利推进。
话说这个“老杨调解室”,是青山中心派出所的“金名片”,由民警杨天江牵头,有7名专职调解员,专攻走访排查发现、接处警发现的矛盾纠纷“疑难杂症”。
近年来,“老杨调解室”还通过“传帮带”让10余名民警、辅警变成矛盾纠纷调解的“一把好手”,又将33名各族群众组成的“青城义警”队员纳入了调解员队伍。调解队伍壮大了,化解矛盾纠纷的实力更强了,和美乡村就更有保障。
“老杨,我们这里有一起家庭矛盾纠纷有点复杂,可能需要你亲自出马帮忙!”青山镇“青城义警协会”会长、青山镇民管委主任马义向“老杨调解室”求助。
杨天江了解到,少数民族群众保某某与杨某二人已婚八年,育有一子,婚后双方经常因家庭琐事争吵,感情破裂,二人均明确离婚意愿,无和好可能,但因孩子的抚养权、探视权、财产分割等未达成一致意见而争执不断。于是联合村干部和“青城义警”,组织当事人及家属走进“老杨调解室”。
充分了解当事人诉求后,杨天江谈亲情、摆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耐心劝导当事双方理性面对现状,最终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就针对孩子的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协议,当事人及亲属和和气气地离开。
今年初以来,青山中心派出所“老杨调解室”集中攻坚化解复杂矛盾纠纷113起,调解成功率达98.6%,调解档案在全县公安机关第三季度交叉考评中获得第一名。
作者:殷选择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