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还能摘果子?”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农业智能装备专题展的现场,种了一辈子果树的张全喜兴致勃勃地与工作人员攀谈起来,让他爱不释手的是正在展示中的人形机器人“行者二号”。
“‘行者二号’有先进的视觉识别技术,能够精准定位成熟的果实,进行智能化采摘。它的体内还加装了各种传感器,不仅可以实时监控农场中如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含量等的参数,还能巡视农田或设施,监控设备运作情况,及时发现故障或异常,实现农业环境监测和农场智慧管理。” 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肖沛东介绍,“行者二号”是全球首款肌腱驱动双足机器人,拥有6小时的行走续航以及出色的平衡能力,“采摘果实时,人能做的它也基本都能做,是一个全能型的机器人”。
在农高会现场,记者发现,智能化技术、装备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业场景实现了无人化、少人化,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机器人协助农户采摘果实、喷洒农药,智能AI实现远程实时监测与远程遥控,助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绿色发展。
北京天创金农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张艳飞在该公司研发的温室智能控制系统的触控屏上轻轻滑动,只见光照强度、太阳辐射、降雨量等数据在屏幕上一目了然,电机、补光灯等设备随时启动,线温、电流、电压等即时监控,时刻为作物提供最舒适的生长温度,让温室大棚种植既省心、又安心。“大棚里有什么设备都可以集成到这个系统上一起控制,一个机器就能控制一个大棚。”张艳飞说。
智能化也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太阳能板、光伏扬水逆变器与水泵组成的光伏扬水系统能将太阳能转变成电能,由电能驱动水泵,帮助缺电缺水地区的农民降低灌溉成本。深圳天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杨凯介绍,通过手机app连接系统中的光伏扬水逆变器,还能实现一键控制水泵的流量、压力等,进一步实现节本增效。据介绍,该公司制造的光伏水泵等产品如今已被大量应用于新疆、内蒙古、陕西、云南等缺水缺电地区的农业生产。
农高会上展出的深耕喷爆土壤改良机器人,在林果业种植地力提升、退化草原治理修复、盐碱地原位修复和土壤有机污染治理等领域“大展身手”。据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工作人员董仁杰介绍,该设备采⽤空⽓冲击波瞬时喷爆技术,通过“打针”形式在深度10~60cm、半径为2.5cm的⼟壤中进行喷爆深松,将肥料和各类修复改良剂喷混深施进⼊深层⼟壤,在不破坏地表、不扰乱土层、不伤害根系的前提下,实现⼟壤的原位重塑。这款机器人对板结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和数量具有较大的改良作用,显著改善了植被的群落结构,能够提高牧草产量、品质和适口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刘硕颖 见习记者 黄中钜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