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科技包市 技术落地
——解码内蒙古通辽市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背后的科技支撑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张燕
  • 作者:李丽颖
  • 2024-10-28 21:17:06

10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百万亩核心示范区,玉米新品种“中玉303”在经过复测验收,万亩片、十万亩片、百万亩片每亩产量分别为1247.22公斤、1042.1公斤、945.29公斤,再次刷新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单产纪录。内蒙古通辽市不断刷新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的背后,藏着哪些丰收密码?

从2018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通辽市深入合作,进行玉米技术攻关、集成示范,积极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滴灌技术的水肥调控优势,以密植为增产核心,以水肥精准调控为密植保障,多次刷新东北春玉米区千亩方和万亩片大面积单产纪录。2023年,通辽粮食总产达到189亿斤,玉米单产的跃升式提升功不可没。

内蒙古通辽市位于东北黄金玉米带核心区,常年玉米种植面积1800万亩以上,总产量181亿斤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3.2%。提升玉米单产水平,一直是通辽市各级农技部门的主攻方向。为继续提升玉米产量,当地引入了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李少昆团队在通辽研发推广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李少昆团队针对区域生态特点与生产问题,经过五年的持续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已形成了集成11项关键技术的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连续刷新东北玉米主产区大面积高产纪录,并逐渐从试验田走向了广袤的通辽大地。

“通过合理密植与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融合运用,显著提高了当地玉米生产水平,没有增加水肥投入量,实现了产量、效率与效益的协同提升,形成了东北补充灌溉区的节水增粮模式。”李少昆这样总结玉米单产提升的“通辽模式”。目前,该技术正在以通辽为中心,不断向内蒙古赤峰、兴安盟,辽宁朝阳、阜新,吉林白城、松原,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庆等东北西部灌溉及补充灌溉玉米区全面推广。

作科所所长周文彬介绍,作科所与通辽市签订“科技包市协议”,推进科教融合,共同创建中国玉米生产与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全市灌溉玉米全面应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实现全市节水增粮。通辽市给予了技术推广应用最优的政策扶持,双方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共同努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

通辽市通过“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户”模式,结合“田间课堂”活动,加大了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提高了技术的到位率和覆盖面。通辽市市长奇·达楞太介绍,通辽市成立玉米高产研究中心,设立专家指导站,大力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建立了一项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推广体系、打造了一批示范基地,实现了玉米高产镇、重点村技术应用全覆盖。全市玉米单产大幅提升,达到1040斤,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7.4斤。

当日召开的“科技包市”促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观摩会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介绍,玉米密植高产技术是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科研团队研发,在通辽市实施推广602万亩,他表示,未来仍要加强统筹谋划,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创新科技支撑服务模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通辽模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