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养殖吹劲风,解析浙江如何高质量推进畜牧业“两化”行动

2024-10-30 16:20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轩铭

当前,浙江正快马加鞭推进“土特产”高质量发展,已围绕地方猪等“土特产”产业出台专项政策,让老百姓吃上更多放心健康又美味的农产品,这也成为“土特产”包括畜禽养殖业发展努力的方向和长远趋势。为此,浙江从2020年起先后实施了两轮“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行动(以下简称“两化”行动)。在如火如荼的“两化”浪潮中,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肉蛋奶产品?近日,记者前往多地探寻答案。

图为衢州三易易现代畜牧养殖场。

“黑科技”赋能产品优质优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无抗鸡蛋、无抗牛奶、无抗猪肉等产品走进老百姓的餐桌。日前,记者在位于海盐县望海街道的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一批批新鲜猪肉装车后,将从这里运往杭州。

“我们曾为杭州亚运会供应了70多种猪肉制品和生鲜品,无抗生素是我们每一块高品质猪肉共同的特征。”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总监刘恬向记者介绍道,无抗黑猪肉产品在盒马鲜生平台的日均销量可达3万盒,350克装的冰鲜黑猪肋排一份卖到40元,仍供不应求。

一块黑猪肉何以卖出高价?这得益于青莲食品建成的全省规模最大的绿色养殖智慧牧场,可年产36万头生猪。在这里,黑猪吹着空调,喝的是纯净水,而它们的饲料则全部来自青莲食品旗下年产30万吨的动物营养工厂,通过近红外分析和湿化学法、霉菌毒素自动分析等“黑科技”,对饲料原料和成品实行全程品质监控,确保健康和安全。

图为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自配饲料蛋白含量较常规日粮蛋白含量降低1.5%—2%,豆粕使用量从2020年14.8%降低至2024年上半年的9.38%。同时,通过使用兽用中药替代抗菌药,该公司每吨猪肉产品用药量减少至41.71克,低于国家“减抗”标准50%以上。经过科学用药和饲养,黑猪日增重不降反增,从2021年的510克逐年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580克。

除了青莲食品以外,不少畜牧龙头企业也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产品优质优价。位于长兴县的浙江凤集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养殖设备和管理模式,研发无抗饲料喂养,实现蛋鸡养殖环境控制、喂料、喂水、捡蛋、清粪等环节的全程自动化、智能化,大幅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从而实现兽用抗菌药“零使用”,可生食鸡蛋利用率由原先的不到30%提升到现在的70%,推动鸡蛋产品收益提升15%。位于江山市的浙江华欣牧业有限公司建立湖羊“免疫档案”,实时跟踪免疫动态,“减抗”后兽用抗菌药使用量比“减抗”前同比下降17%,提升了羊肉品质,产品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10%。

“两化”行动助力企业节本增效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周期性生猪价格变化是影响养殖主体收益和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如今,越来越多养殖主体感受到,通过降低抗菌药用量,实现科学饲养,打好“优品优价牌”是跳出生猪周期性涨跌轮回的有效路径。

“自2021年开展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行动以来,我们每吨鸡肉的抗菌药使用量仅为6.5克,相比国家标准降低了93.5%。”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史氏家庭农场负责人史正祥向记者介绍,该农场与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协议,为疾病诊断和疫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规范管理、精准使用兽药,尽量选用中兽药、益生菌等兽用抗菌药替代品,以“减抗”生产带来了效益“增值”。农场生产的仙居鸡平均每公斤售价提高了10元,鸡蛋平均每公斤售价提高了4元,深受市场消费者欢迎,农场每年净利润提高150万元。

图为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史氏家庭农场养殖的仙居鸡。

如今,全省不少养殖主体抢抓风口,抢跑“两化”赛道,走上节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浙江华统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营养供给等一系列措施,饲料中豆粕使用量较2023年下降50%,全年饲养成本预计下降约1.3亿元,显著提高养殖效益;衢州温氏公司通过带动旗下600多户签约农户精准用药,年均药物支出减少400万元;泰顺县一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年节约用药成本55万元,同比下降36%,饲料成本下降160万元。

“两化”行动吹起服务增值化东风

自浙江实施畜牧业“两化”行动以来,全省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深化推进从生产、防疫、屠宰等全环节、全链条的数字化线上管理,着力构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新场景。今年7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浙江省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养殖场动态管理方案》,建立了“能进能出”的动态化管理机制,激励养殖主体走上“两化”养殖的康庄大道。

“依托畜牧产业大脑,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监测联动全覆盖,并且从养殖场自评到省级综合评定,形成全程可见、可控、可溯的管理闭环,从而实现了‘两化’养殖场常态化动态管理。”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化”养殖场相关信息可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的“浙食链”、农业农村部门的“浙农码”系统,推送至市场消费端,消费者只需操作手机即可查询。

图为畜牧产业大脑。

截至目前,全省动态入库的“两化”养殖场已经达到1437家,其中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养殖场1130家、饲料环保化养殖场307家。畜禽养殖环节用药量相较2020年平均降幅达30%以上,细菌耐药性情况明显改善;饲料中的粗蛋白和铜锌含量,平均降幅分别为10%、60.9%和75.6%,豆粕使用量减少20%以上,铜、锌含量均显著优于省级标准。2023年,全省饲料兽药质量监督抽检整体合格率分别为95.8%和94.7%,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均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化’服务增值化改革,不断擦亮畜牧业‘两化’工作品牌,加大标识推广,拓展全产业链,强化监管执法,加强宣传引导,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将推动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的工作成效切实转化为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从‘政府主动推’向‘主体主动要’的转变。”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李松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