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梨生产国与消费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的70%左右,人均鲜梨占有量超13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如何推动梨产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如何促进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满足人民对水果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呢?日前,记者在山东滨州阳信县举行的全国梨产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会议上了解到,通过协同创新、技术集成和重塑高效订单产业模式,已形成适合不同产区、各具特色、可复制、易推广的梨产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梨产业转型升级。
瞄准产业瓶颈攻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梨产量达到1926.53万吨,10年间增长了24.26%。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梨产业也出现了不少亟须解决的制约性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梨种质改良团队负责人薛华柏研究员指出,我国梨果总量供过于求,“大路货”偏多,优质果供给不足,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效益不尽如人意。
品种上,与10年前相比,我国梨产业品种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仍不够合理,传统“砀山酥梨”“鸭梨”“南果梨”等晚熟品种比例仍然偏大,而新选育的优良品种比例偏小,尤其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早、中熟品种还较为缺乏。
在生产环节,一方面,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总体也呈持续上涨态势,梨生产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国梨种植模式和地域地形复杂,且多为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模式,限制了规模化生产尤其是大型机械的使用。多数果园仍沿用传统的栽培模式,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存在树体结构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到位、梨果品质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长期制约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以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启动实施了协同创新项目“梨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提出了“优质、安全、简约、多样、高效”的技术主攻方向,以典型生态产区梨树栽培为着力点,加强品种更新、品质提升、熟期调整、简约种植、绿色防控、生态恢复等共性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形成适应不同产区、各具特色、可复制、易推广的梨产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技术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薛华柏(右二)在指导梨园管理工作。 资料图
集成绿色发展模式
为达到“优质、安全、简约、多样、高效”的目标,项目团队系统集成了品种优化配置、省力标准栽植、简约整形修剪、肥水科学配施、土壤生态修复、风味品质提升、机械高效管理、水肥药一体化、绿色高效防控等10余项关键技术,构建了根域土壤健康维护、绿色病虫害防控和果园省力化栽培3大技术体系,实现梨生产、生态可持续和绿色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针对市场梨品种单一、优质特色极早熟品种和红梨品种少,项目团队持续攻关,选育出中阳甘露、中梨早脆、中梨蜜脆等系列优质早熟梨新品种,以及丹霞红、红酥宝、中梨金福、中梨福美等系列红皮、全红皮梨新品种,这些品种目前已经逐步进入试种,丹霞红、红酥宝等红皮梨品种已在山西运城、四川凉山等地区发展种植近10万亩,效益颇高。在普通品种出园价普遍为1.5元左右的当下,湖北枣阳基地的红酥蜜、红玛瑙等新品种出园价5元/斤,供不应求。四川成都的红酥蜜、红酥宝等新品种品牌化经营,卖出了12元/斤的高价。
针对近年常见的梨果木栓斑点病问题,团队研发了针对不同发病情形的辩证解决方案。2019年,云南砚山县侨园农场2000多亩长冲梨暴发木栓斑点病,95%以上的果实失去了商品性,经多方努力不见好转,损失惨重。团队专家接到求助后,经过现场调研,提出了“改根土、增钙硼、缓施钾”的施肥策略和具体施肥方案,当年就将木栓斑点病发病率控制在10%以内,第二年以后稳定到5%以内,挽救了砚山长冲梨产业。目前该技术在河南驻马店、洛阳,江苏常州等地应用,防效显著。
打造高产高效的“县域样本”
以“科技包县”的形式,由科研院所对阳信县进行长期产业帮扶,更容易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专家包户”的形式,让农技专家与种植大户建立直接联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帮扶效率。在此框架下,专家团队为阳信县梨产业量身定制了“老品种收缩提质增效、新品种填充转型升级、重研发储备长远发展”的梨产业振兴“三步走”发展规划。同时,在“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农户”成果转化模式基础上,积极对接“中梨新品种产销联合体”,引入芙锐思、亚果种苗、百果园、诚信致远等优质企业,通过产销对接,销端拉动,共同在阳信运营中梨金福、丹霞红等优秀品种,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构建基于自主产权拳头品种的良性、高效、稳定、共赢的订单生产模式。
在全国梨产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与阳信县续签了“科技包县”协议。“科技包县”“专家包户”的助农新形式,有望为阳信梨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表示,推动县域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高水平实施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一产要上水平,二产要上规模,三产要大发展。他指出,针对产业未来发展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以品种创新为依托,构建高价值产品体系;二是以技术集成为基础,构建高水平智慧果园生产体系;三是以产业拓展为助力,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易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技术模式和高效的产销组织模式,强化全产业链科技支撑,助力打造梨产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的“县域样板”。
项目团队立足梨主要产区,兼顾特色产区,进行精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与政府、企业和合作社合作,建立了宁陵、阳信、简阳、楚雄、叶城等5个试验站和专家工作站,布局了覆盖全国梨主产区和优势、特色产区的4个特色产区试验基地,包括华北西北砂梨白梨试验基地、长江中下游早熟砂梨试验基地、西南特色红梨试验基地、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西洋梨试验基地,进行技术试验、示范、培训与推广。
通过示范推广,“中梨4号”“中梨早脆”等优质早熟梨新品种,以及红酥蜜、红酥宝、丹霞红等优质中熟红皮梨新品种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改善了梨产业晚熟品种偏多的不合理品种结构,提高了品种差异化程度,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和整体效益。示范区梨园化肥减施20%~30%,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改善。通过优化推广细长圆柱形、Y形、棚架牵枝形等树形模式,不但让果园焕然一新,还降低了技术难度,节省了30%~50%的用工成本,每亩节本15%以上、增效50%以上,仅高效授粉一项技术的推广,即可为果农节省300~500元的亩投入成本。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