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二届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围绕“发展种业新质生产力,共绘未来农业新蓝图”主题,来自海内外众多院士专家学者、青年人才和企业代表汇聚一堂,集中展示了农业关键共性技术最新研究及应用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喻景权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湘湖实验室害虫信息素生物合成团队首席科学家Christer Löfstedt教授,北京首农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宁博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陈凡研究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李立会研究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卫成研究员,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冰川,以及其他来自政府、协会、企业的嘉宾出席开幕式。
大会特设主论坛,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合成生物学、数智农业技术三个专题论坛,以及青年科学家论坛,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湘湖实验室等科研院所,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50余位院士专家企业家作大会报告。
主论坛报告环节,包振民作《泛基因组IBD集群分型技术在虾贝育种的应用》的报告,喻景权作《番茄株型的激素和环境调控》的报告,胡培松作《农业科技的前沿热点》的报告,韩斌作《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制量化分析与设计育种》的报告,Christer Löfstedt作《在植物工厂中生产信息素以实现可持续害虫控制》(《Production of pheromones in plant and cell factories for sustainable pest control》)的报告,李宁分享了《生物育种引领世界动物种业进入新时代》的报告,陈凡分享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种业强芯贯链》的报告,李立会分享了《小麦远缘杂交与新品种培育》的报告,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原主任邓小明研究员分享了《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种业振兴》的报告。
在主论坛学术报告之后,由众多种业企业组成的种企联合体共同发布了种业新质生产力倡议书,号召行业内各界科技创新力量联合起来,一起推动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深化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协同机制,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着力探索新算法新模型,支撑新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开发研制表型智能化新设施新装备,打造形成100+智慧农场新基地新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国家种业振兴做出强力支撑。
本次大会是在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的指导下,由湘湖实验室、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500余位代表与会交流。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