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大会以“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为主题,道出了古典学的文明意蕴和时代价值。
古希腊罗马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思想巨匠薪火相传。中国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群星璀璨。古典学连接着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让一国之民心灵中有诗意、记忆中有历史、头脑中有哲思。激活它们的生命力,释放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功能,是一个民族传承自身文化、系紧精神纽带的重要抓手,是今天中国与世界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交流互鉴,增进理解
来自五大洲的400余位中外嘉宾,齐聚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学术舞台坐而论道。古典学家们围绕古典文明的现代意义分享自己的精彩见解。主论坛、8个分论坛的学术包容性和丰富性都令人受益良多。
古典学是现代世界对文明传统加以研究和传承的学问,承载着其所属文明的特质与价值,维系着受其滋养的民族身份认同,也构成了人类文明相互理解的深厚基础。
支撑现代社会的许多理念,其渊源都可以在东西方的经典中找到。“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继承和发展古典文明得以形成。如西方法律体系里较主流的罗马法,其传统就是古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和文献。我们常说的大唐盛世,其实和对以《周礼》为中心的先秦经典的诠释与运用有密切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应重新思考古典文明,重新吸纳古典精神。”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吴飞说。
各民族的经典中藏着塑造这个民族个性的“密码”。北京大学哲学系常聘副教授陈斯一说:“如果我们要尝试去建设一种更具包容性、更具多元性、更加适应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文化,一定需要不同文化之间有深入交流,而古典学在其中可以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一切文化的根底都在其源泉。文化与科技不同,文化的源泉虽然古老,但永远不会过时,它始终发挥着作用。研究任何一种文化,要真正研究透它的逻辑,势必要追溯到它的源头。”
在现代社会,古典学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古代文明,更为现代社会提供理解自身的历史视角,成为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
对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亚洲研究教授柯马丁作了很好的诠释:“如果你只了解中国或只了解希腊,你就永远无法知晓中国和希腊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们与其他文明的共通之处。”
中西古典学有着引人入胜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为中西文明互鉴与价值融合提供了基础。
中国先秦时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主张,学习不只是为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孔子倡导的“天下之达德”与柏拉图主张的“四大美德”,都不约而同重视勇敢、智慧、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道教的“无为而治”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应了斯多葛派关于按照自然秩序生活的教导。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与孔子的“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对合宜原则的重视。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志猛说:“中西古典正义观都强调,人应过合宜的生活并追求自身的完美与优异。柏拉图《理想国》指出,真正的正义需要每个人按照其自然本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孔子的‘义’也涉及大义、正义、合宜、正当、情谊、善,既是伦理准则,又包含恰当行动的实践能力和行为者的品质。孔子看重义本身的内在价值,而非行义所带来的外在功利结果,始终把义置于利之上。‘义之与比’便表明,君子要以合宜的方式使人各尽其职。人除了履行应有的职责外,还要立人、达人。”
世界古典学大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为中西之间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和合作铺平了道路。
古为今用,返本开新
古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经典,但是开展古典学研究绝非为复古,而是古为今用、返本开新,汲取先贤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激活古代文明中的智慧力量,以应对现代世界的文明处境及思想挑战。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革新,人类文明确实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技术宰制、气候危机、地缘政治矛盾等问题则蕴含着文明冲突与失序的危险。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刘石说:“在充满变数和挑战的现代,重视古典智慧作为人类文明基石的价值所在,用现代思想和理念点燃古典智慧之火,照亮我们的来时路和启示人类的未来发展,同时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让各自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成为愈加重要的全球性时代课题。”
古代资源能为今天的生活提供更丰富的维度和面向,使今天很多问题能借鉴古人智慧得到更好解决。陈斯一表示,现代性的危机,比如科技发展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较大的矛盾。而这方面古典文化可以给我们启发。古希腊和古代中国都对自然怀着某种敬意,都强调尊重自然,这为现代社会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西古典思想皆认为,和平、公平、正义、智慧、友善、中道,乃是中西传统文明共同追求的价值。中西古典文明都极为看重政治德性和个人德性的培育,将德性视为一种内在的、不依赖外物的善,人要获得幸福和灵魂的和谐应求索完整的德性。中西古典德性和价值的契合也有益于新文明理念的构建,更好地协调各国文明的差异和冲突。”林志猛认为,中西古典思想家都注重德政和人的德性完满,对政治极化、过度贪欲等有深刻反思。
和而不同,携手同行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发来贺信,为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对话、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指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健备受鼓舞:“总书记的贺信,指引了我国古典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文明传承发展’要求我们对世界诸古典文明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应从原始资料入手,探索诸古典文明的精神特质、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同时,开展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提炼共同的文明标识符号,促进文明话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应注重研究中国自古以来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交融和互动关系。深入阐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阐明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教授陈建洪感到使命在肩:“在西方的学科体系中,古典学通常仅指向古希腊罗马的经典文献研究。当代中国古典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拓宽西方古典学的狭义内涵。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强调核心文本与核心课程,围绕中西方文明经典的研读及古典语言的学习展开人才培养的基础训练。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倡导中国经史传统文本与西方文明经典并重,领会中外古典著作中蕴含的文明精神,为培养具备宏阔视野的古典学青年人才而不懈努力。”
通过价值传承,古典学的长远目标是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打破隔阂,使全人类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本质上,人类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共同的危机,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病毒等。为应对和解决这些危机,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下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研究主任弗朗索瓦·奎雷尔说。
古典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峰和灯塔,积淀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极为深厚的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的今天,中希联袂呈现这场思想盛宴难能可贵。是时候回到文明的开端汲取智慧,面向人类的未来携手同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现芳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