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农精品”北京推介会见闻
天津市特产沙窝萝卜皮薄肉脆,堪称青萝卜中的“佼佼者”,当“零嘴儿”生吃最可体会其“赛鸭梨”的滋味。天津小站稻有“白里透青,油光发亮,粘香适口,回味甘甜”的食味特点,在京津冀地区颇有盛誉。近日,“津农精品”北京推介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沙窝萝卜和小站稻最受关注。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尤其是为了迎合年轻人的需求,这两种特色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都有新变化,天津市在土特产“潮起来”上下了一番功夫。
在推介会现场,辛口镇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摆出用沙窝萝卜制作的菜肴供参观者试吃。
对接市场需求 创新销售渠道
“我们柜台上摆放着两种口感的沙窝萝卜。这种萝卜口感偏辣,既可以当炖肉的配菜,也可生吃,属于老味萝卜,每一口都是‘家乡’味道;这个新品种口感偏甜无辣味,直接切片上桌,不用烹饪就能当菜、当水果,深受年轻人喜爱。”在推介会现场,作为天津市西青区重点培育的供应链企业代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谷力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郝立红在摊位前向参会的商家和顾客介绍自家的产品。
在辛口镇第六埠村经营专业种植合作社的郝庆其带着自己种植的萝卜来到现场,“我有30亩萝卜大棚,种植多种口味的萝卜,除了老味萝卜之外,还有凤梨口味、冰激凌口味……这些新品种的酥脆度、糖度都比较高。”郝庆其介绍,近两年合作社在萝卜的包装上调整了思路,“以前觉得只要萝卜种得好,包装不重要,现在发现这观念太老旧。如今合作社的萝卜产品不仅有简装、礼品盒等多种包装,还推出‘群英荟萃’产品,一个盒子里装着两三种口味的萝卜,每种都不多且是小包装,适合年轻人或小家庭尝鲜。”
“我们镇是沙窝萝卜的原产地,今年沙窝萝卜实际种植面积7000余亩,有七星、北斗、天星二号、绿翡翠、冰激凌等10余个品种。我们镇小沙窝村是沙窝萝卜的核心产区,该村组织农户成立了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800余户就业增收。去年,该合作社实现收入3000余万元,获得盈余300余万元,其中返还成员100余万元,户均年增加收入7000元……”西青区辛口镇副镇长高岩介绍起萝卜如数家珍。
据悉,为做大做强特色沙窝萝卜产业,辛口镇为48家农户进行了沙窝萝卜商标使用授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销售模式,“线下”开展批量销售,结合采摘、农事体验等方式,实现农旅结合;“线上”开展直播带货,帮助农户开拓电商销售渠道,降低农户物流成本。
西青区委副书记齐中波表示,西青区在做强萝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进行了多项部署:区政府与天津市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对传统老味沙窝萝卜籽种进行提纯复壮,优化籽种纯度和品质。通过修订《沙窝萝卜品质质量分级团体标准》《沙窝萝卜仓储技术管理规范》等,健全完善沙窝萝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西青区推动260亩核心基地率先建立溯源体系和防伪认证体系。引入优质供应链企业负责沙窝萝卜品牌整体运营、包装提升、文创开发等品牌宣传推广;与京东七鲜等渠道商达成合作协议,开展订单保底收购。
产业发展与农文旅双向赋能
除了沙窝萝卜,小站稻也是推介会的明星产品,多个品类如“津原U99”“金稻919”“天隆优619”等在现场都有展示销售。有的产品包装精美,看起来像一份伴手礼,惹人关注;有的产品以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为宣传重点,不少老年人驻足了解……
好的产品不仅是消费者的福音,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天津小站香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建芳介绍,企业采取订单制生产模式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生产协议,定向管理、定向收购,延伸加工链条。截至目前,公司拥有5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带动近2700户农户增收。
怎样才能让好产品有好销路呢?“好大米怎么卖,才能卖出新意?难道只能在包装、口味和营养上下功夫?”张建芳说,公司推出“小站稻全产业链+稻蟹一分田认领+场景化互动消费”营销模式,让大米销售有了新花样。“消费者认领一分田,到秋收时节可以领60斤大米和5斤螃蟹。如果有兴趣自己来田里,还能参与稻田钓螃蟹活动。”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多家小站稻生产企业不满足在商超成包卖米的销售模式,已经把销售主战场转移到网络,有的企业甚至在各个平台发布短视频作品,直播小站稻从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收割、加工的全过程,以便消费者了解自家产品。
天津市农委副主任王志林表示,天津市农业中心牵头开展小站稻单产提升行动,专门制定了完整栽培技术体系和品控培育标准体系;推广水稻插秧机自动驾驶,新型植保无人机等机械化技术及设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此外,依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天津市串联宝坻、宁河、静海、滨海新区等小站稻种植区,让游客实现领略稻田观光、进行农耕体验的心愿,落实小站稻产业发展与农文旅融合双向赋能,让土特产销售迈上新台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婧 文/图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