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街上村:长征薪火传承路 乡村振兴奏新篇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刘久锋 刘佳兴等
  • 2024-11-21 22:01:44

“中央红军长征来到高坡街上村驻扎期间,四处刷写标语,绘制漫画,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战和革命宣传……”站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街上村红军标语处,讲解员张美玲为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团队生动讲解着。

高坡乡街上村鸟瞰图。花溪区委组织部 供

2023年6月,街上村获得中央组织部批准,成为新一轮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花溪区借此契机,将弘扬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严格按照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的建设标准,全力推进街上村的转型升级。

“谁能料到,一年的时间,街上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嬗变成热门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张美玲满脸笑意地向记者说道。

红村建设绘就乡村新画卷

走进街上村,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延伸开来,醒目的红色标语牌在道路两旁林立,两旁是排列有序的民居,空气中不时飘散着桂花的馥郁香气。

街上村入口广场。花溪区委组织部 供

“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是小水塘,生活污水也没地方排,现在,平坦的沥青路铺到了家门口,雨水污水也实现了分流,就算下大雨,路上也不再积水了。”谈起村里的变化,街上村村民冉久国高兴地向记者说道。

对于街上村村民而言,村子变美是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多次组织乡、村两级人员现场踏勘,对村里的农房状况进行逐户梳理,最终完成了203栋农房庭院和外立面的整治提升。”花溪区住建局选派的乡村营造师万绍翼说,紧扣“美丽”主题,将整治重点放在村民庭院和院墙等细节之处,实现了街上村整体效果的提升。

花溪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街上村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花溪区统筹住建、生态、工信、供电等多个部门,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70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街上村的人居环境逐渐“靓”了起来。

位于街上村中心的文化广场,每天傍晚这里成了村民们跳广场舞和唠嗑的主阵地。

街上村文化广场一角。花溪区委组织部 供

“试点建设前,这里就是一些零碎的菜地和一座垃圾山,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我们决定把文化广场设在这里。”街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伦说。

建成文化广场、村史馆、环行步道,提升改造红军标语,完成雨污分流、电力改造,实施200余栋宜居农房建设……一项项工程、一件件实事,不仅补齐了基础设施的短板,更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现在家家户户庭院都是风景,村庄到处干干净净,环境越来越好,来村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都夸我们村美。”杨伦说。

村民参与共筑美丽新家园

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和村民息息相关,一块砖、一寸土、一面墙都牵动着村民们最敏感的神经。如何让村民支持并积极参与红村建设,是试点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我们通过区乡村三级党员干部的组织动员,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坝坝会,对村民进行宣传发动,村民的思想慢慢有了转变,开始主动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高坡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朱海峰说,当规划编制单位进村召开会议时,村民代表们纷纷积极建言献策,有的提议修建公厕,有的建议增设老人和儿童活动区域……最后规划编制采纳了村民提出的11条意见。

杨伦介绍道,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村里先后有500余人次主动参与务工,新修建的1.8公里步道项目中,有110户村民无偿让出土地,17户村民主动拆除或改建危房,红村的建设真正成为了村民自己的事。

红村建设不仅让街上村的“面子”变了,“里子”也发生了悄然转变。

在街上村走访期间,记者注意到沿途环境整洁,未见一丝垃圾或水渍。面对记者的询问,杨伦笑言:“红村项目让村庄焕然一新,如此美丽的环境让村民们自觉维护,乱扔垃圾、随意倒水的现象自然消失了。”

这一显著变化,根源在于村民思想的深刻转变。

“为确保红村建成后的长效管理,我们组织召开了40余次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并采纳村民意见。最终,村民们主动提出将红村管护的具体要求纳入《街上村村规民约》。”街上村党支部委员冉久忠说,如今,自觉维护周边环境已成为村民们的新风尚,不破坏绿化、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污水等行为蔚然成风。

红色文化引领产业再振兴

“红色文化是我们村的魂,通过红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了解红色文化,讲红色故事,小朋友们还能唱红歌,村里现在氛围很好。”杨伦说。

如今,街上村完好保存了红军标语、红军居住地、红军战士牺牲地等红色遗址遗迹,还流传着红军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传播革命真理等红色故事。

街上村“红军标语”。花溪区委组织部 供

为进一步发挥街上村红色资源作用,花溪区将其打造为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规划2条精品路线,开发10余门课程,培训205名讲解员,包括59名学生和14名村干部村民,确保让红色文化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今年以来,街上村已承接各类培训班、红色研学活动以及各级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等200余场,覆盖党员干部和群众上万人次,街上村现已成为花溪区党员干部和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乡村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对于街上村而言,更是如此。

走在街上村的红军长征步道上,只见两旁的红米稻谷已然收割完毕,村民们正忙着平整田地,移栽油菜。

“去年,借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契机,村里新增红米种植面积500亩,使全村红米种植规模扩大至800余亩。”杨伦说,按每斤6元的收购价计算,今年可为村民增收18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强村富民的目标。

为拓宽红米销售渠道,街上村在村史馆旁开设了超市,销售红米、黑毛猪肉等特色农产品,打造“街上红芯”红米品牌,不仅实现了街上村产业结构的突破,还极大地带动了村民的种植热情。

街上村打造的“街上红芯”红米品牌。花溪区委组织部 供

如今,随着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的深入推进,90年前注入街上村的红色基因,正以这一试点建设为崭新载体,得以赓续传承与焕发新生。

作者:徐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