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前沿技术产品,聚行业热点走向,建交流产销平台,谋转型发展之策。11月22日—23日,第38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以下简称植保“双交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
作为业内最重要的植保盛会,此次大会以“科技赋能植保 助力粮食安全”为主题,参展规模、参展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不仅集中展示植保行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还举办多场内容丰富的研讨活动,汇聚“产学研用管”各方精英共话行业发展,呈现一场亮点、热点纷呈的信息盛宴。
全国植保“双交会”历来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农药市场有何新趋势、新需求?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该从何处发力?植保该如何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在这场盛会上都能找到答案。
助力粮食安全植保向绿色智慧不断升级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预计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突破1.4万亿斤,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植保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在开幕式信息发布环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处长郭永旺介绍,2024年全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面积59.81亿亩次,其中主要粮油作物防治面积43.86亿亩次,初步统计,经有效防治重大病虫害(不包括草害),挽回三大粮食作物损失约6100万吨以上。
作为此次植保“双交会”的主办地,安徽省近年来启动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今年粮食预计总产超过830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植保工作的基础性支撑。“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智慧植保,打赢了小麦赤霉病防控战、水稻‘两迁’害虫阻击战、果菜茶农药减量增效阵地战,2024年共挽回粮食损失80亿斤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当前,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新任务、化学农药使用减量化新要求、农业全面向绿色转型的新形势都对植保理念措施变革和植保技术迭代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刘万才告诉记者,今后,植保工作将重点把好病虫测报关、防治指导关和药械使用关。推进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同时,植保体系要把“把脉问诊”“照方抓药”结合,因地制宜开展药剂筛选试验示范,研发以作物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全程绿色防控模式,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带动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和效果。
“今后在农药使用方面应着重注意三个方向的变化,药剂使用更加科学规范、农药选择更加高效低毒、施药装备更加智能精准。我们倡导农药企业继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断研制低毒低残留、对靶安全高效的环境友好型药剂。”全国农技中心农药药械处副处长张帅表示,将继续组织全国植保体系开展科学安全用药系列培训,全面提升广大农药使用主体科学安全用药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此外,植保“双交会”组委会还组织了第三届绿色防控技术发展交流活动,与会嘉宾围绕农业微生物产业、蔬菜绿色防控、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控、实蝇类害虫的区域绿色防控、纳米农药、绿色植保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旨在交流和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绿色防控技术水平。
应对转型挑战关键在科技创新
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原药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我国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面临多重挑战,如何破局?创新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这一点已成为业内共识。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黄修柱在会上介绍,我国农药登记产品丰富、结构更加优化,低毒、生物农药的登记数量稳步增长。2024年新增登记的生物农药占新农药品种数量的50%,且全部由国内企业自主或合作研发;微毒、低毒农药成为主流,2024年新登记的农药均为微毒或低毒。在出口方面,我国农药出口数量同比上升,但农药价格持续下降,利润跌幅较大。与此同时,农药生产存在产能严重过剩、需求疲软、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
“解决产能过剩、大而不强的问题,关键还是要靠科技创新。企业要以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而不能仅靠拼价格。”黄修柱认为,创新要聚焦关键技术,包括高效低风险的新化学农药,以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的新生物农药,以新材料、新加工技术为支撑的新制剂,与高端制造、新型生产设备相结合的安全生产工艺和技术等。药检系统也将从优化评审、提升服务水平、严格监督管理等方面支持农业企业创新发展。
创制绿色农药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农业科技强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创新须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此次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做重点主题报告,分享近年来我国绿色农药创新进展情况。
宋宝安院士指出,近20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绿色农药创制的投入力度,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的农药科技创新平台,并创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新品种。面对我国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面临的严峻挑战,绿色农药创新亟待解决有效性、安全性及抗性替代等关键问题。同时,绿色农药创制亟待变革新模式,原创性分子靶标和原创性分子结构在降低抗性、引领“重磅炸弹式”新农药发现方面具有巨大优势。针对我国绿色新农药创制效率较低、重大农药原创性分子靶标匮乏,迫切需要加强农药分子设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急需挖掘绿色农药新靶标。
他提出了未来绿色农药创新的十大重点方向:一是智能驱动导向生物农药的发现;二是智能驱动原创分子骨架的发现;三是比较基因组学的原创性靶标发现;四是手性农药的创制及产业化;五是防控重大病虫草害的绿色农药创制;六是农药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七是RNA生物农药的创制及产业化;八是农药制剂纳米化技术的创新及应用;九是残留效应与环境生态风险评估;十是智慧农业与精准植保的发展。
企业创新不辍 汇聚行业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此次植保“双交会”最重要的关键词,也是行业最强烈的呼声。今年9月,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抓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记者在会上看到,有不少企业正在致力于通过创新打造自己的核心产品和竞争力。
“当前全球农业创新主体逐步转向中国,正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培养出全球领军农业科技企业的关键时期。”青岛清原作物科学有限公司负责人连磊表示。作为创新型农药企业的代表,该公司此次在会上展示了2018—2027年研发管线的19个专利化合物,其自主创新研发的除草剂“拳头”产品氟草啶、氟砜草胺等,为我国恶性抗性杂草防治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工具。
致力于做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排头兵,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年内将有12个领先的新化合物陆续上市。负责人葛尧伦表示,海利尔每年研发投入保持在5%左右,将从创制化合物的开发、次新化合物的开发和应用拓展、基于主推作物在气候变化下潜在病虫害问题的解决方案创新、基于一个靶标拓展多个作物的创新、基于关键产品在精准使用技术之上新靶标的组合解决方案创新这五大方向进行创新。
作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微生物产业近年来得以蓬勃发展,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政府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晓艳指出,微生物制剂是解决传统农业问题的关键“钥匙”,新产品创制的方向主要为针对重大难防病虫害和关注土壤连作障碍、土壤修复,工程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为生物育种和低成本低污染工艺的开发,应用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智慧化和轻简化。
在此次植保“双交会”上,不少企业也带来了微生物新品,如上海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合成生物突破性产品多生菌酯,可以有效激活根际微生物,有望为作物提质增产提供更大助力。“行业现在都比较关注生态安全、绿色环保这个大方向,在化学药剂和肥料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当下,微生物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慕恩生物农业事业部高级市场总监段栌钦告诉记者。
从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精准测报系统,到各项技术指标不断优化的植保无人机新品,再到企业或专注深耕生物农药、抗性小虫治理,或聚焦飞防专用药剂、驱鸟剂等细分领域培育新优势……这些植保“双交”会上展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赛道,正汇聚成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动能。
关注市场新需求植保无人机明年预计需求超6万架
明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如何?农药药械市场有何新需求?在植保“双交会”上,全国农技中心发布了2025年重大病虫发生预测以及农药药械需求信息。
郭永旺介绍,预估2025年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等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将呈重发态势,预估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将达到34.5亿亩次,比2024年和2019—2023年均值分别增加8%和6%,这将对70%以上的粮油作物产区构成严重威胁。
需要重点关注的重大病虫害包括:小麦的“四病一虫”——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水稻的“三虫三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玉米的“四虫三病”——草地贪夜蛾、粘虫、棉铃虫、玉米螟、南方锈病、大小斑病、穗腐病以及马铃薯晚疫病、油菜菌核病、大豆根腐病、草地螟和蝗虫等。
在农药使用方面,2025年种植业农药使用总量预计将稳定在24万—25万吨;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望保持下降趋势,主要以杀虫剂下降为主,而除草剂使用量将保持上升趋势,杀菌剂使用量也将呈增长趋势,生物农药使用量则略有上升。
在新型药械需求方面,当前植保无人飞机行业发展迅速,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据统计,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25.1万架、防治作业面积26.7亿亩次,稳居全球首位。2025年,预估全国植保无人飞机需求量将达到6万架以上,作业面积预计超过30亿亩次,防飘、除草、果园使用技术有望取得突破。
而喷杆喷雾机市场则受到一定冲击,2025年预估市场需求量在3000台套左右,但在北方大面积旱田除草领域仍有较大市场潜力,无人化、风幕、压损率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农业技术能够拿得出手的,植保无人飞机绝对是其中之一。希望中国的植保无人飞机和药剂能够走出国门,在全球的植保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袁会珠研究员表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腾飞 陈楠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