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土货不“土”焕新潮——从浙江农博会看“土特产”之变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朱海洋
  • 2024-11-26 23:52:47

一年一度的浙江农业博览会,至今已举行了20多届,每年都是人气爆棚,既是市民购买特色农产品的嘉年华,也是农业农村发展最新成果的一场年终亮相。今年延续过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展主体、产品种类、产品数量均为历届最多。记者发现,以“大力发展土特产,共享品质新生活”为主题,此次展会明显感觉到土货不“土”,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派时尚潮流感。

新产品层出不穷

展会期间,一场杨梅酒推介会引来诸多目光,这已是浙江今年第三次召开杨梅及杨梅酒的会议活动。杨梅是浙江最富特色、最具名气的水果之一,全省种植面积和总产值都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以上。今年,浙江明确提出要把杨梅酒打造成有文化内涵、有档次的酒类。为此,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还启动实施杨梅酒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计划。

事实上,经历数千年传承,杨梅早已带着鲜明的浙江印记融入百姓生活。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杨梅酒不仅是独具特色的佳酿,还被视作开胃消食、排毒养颜、涩肠止泻的佳品。如今,随着酒业加工技术的迭代,杨梅酒从最经典的浸泡酒,扩展至丰富多彩的系列酒,有甘甜诱人的杨梅利口酒,有果香醇厚的杨梅白兰地,有清爽酸甜的杨梅啤酒,还有气泡细腻的杨梅香槟等。

来自仙居县的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此次农博会上带来了8款杨梅酒。销售总监张聪明显感觉到,这一细分领域的消费市场正在升温,让他倍感信心。“产一季,卖全年”,如今,“聚仙庄”有效带动了周边百姓就业。目前,全省涉及杨梅酒生产的加工企业共有56家,年消化鲜果近10万吨。

如果说,杨梅酒产业已经站在新赛道“风口”,那么,土猪肉则以大张旗鼓的态势,在“土特产”你追我赶的赛场上抢得先机。过去五年,浙江化危为机,建成了145个万头猪场,一举改变了肉盘子端不稳的被动局面。眼下 ,浙江在大力发展“土特产”中乘势而上,以产业基础较好的金华“两头乌”、嘉兴黑猪、岔路黑猪为先发品种,推动地方猪产业华丽转身。

农博会上,除了鲜肉之外,喷香扑鼻的金华酥饼、鲜嫩爽口的白切肉、软烂入味的卤猪蹄等一众“明星产品”也得到一致青睐。随着土猪肉开始在高品质猪肉领域崭露头角,浙江许多地方也加大了种业资源的保护。衢州市龙游县就针对濒危品种“龙游乌猪”专门开展抢救性养殖工作,深入研究其生长特性和遗传基因,确保这一珍贵“火种”得以延续。

历史经典产业推陈出新,从而破茧成蝶,这样的奇妙感受在逛展中无处不在。在临海市的“好食来临”展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多款爆品。如山海间绝妙融合的海苔饼,经改良后更适合当做伴手礼,单品推出一年多,当地紫阳街上的旗舰店就卖出了20多万个。70多款农产品,联袂12道特色小吃,将临海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产业链组团出击

如果说单个产品的改头换面,已足以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当它们组团出击,以全产业链的形态出现时,带来的又是另一种震撼感。此次,浙江绘制了全省“一县一链”特色产业地图,集中展陈了蚕桑、茶叶、中药材等历史经典产业的全产业链图谱,以及创意农业新业态,共同描绘出“土特产富”改革新图景。

市级展区方面,更上演了一场产业链之间的争奇斗艳。温州市此次以“六个一”抱团出场,一盘菜(预制菜)、一条鱼(大黄鱼)、一根草(铁皮石斛)、一杯奶(牛奶)、一个果(杨梅、瓯柑、四季柚、早香柚)、一片叶(茶叶),全方位展示当地好货。近年来,嘉兴市共培育了14条10亿级的“土特产”全产业链,全链条从业人数14.28万人,平均收入达6.5万元。一连串数据的上墙,再看到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更让人刮目相看。

此外,像湖州带来了生态高效渔业、畜牧业和果蔬业“三大强将”,还把乡村经营过程的“村咖”搬到了现场;绍兴重点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矩阵,通过整体推介的形式,展现该市在推进乡村产业改革、深化“和美越乡”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衢州主打具有标志性的农产品,连同加工食品、果汁饮品、美食小吃等归于“衢州味道”门下;金华力推“两头乌”、茶艺、景观树、佛手等极具辨识度的好货。总之,大家各显神通,难分伯仲。

乐清被誉为“中国铁皮石斛之乡”,全市铁皮石斛种植面积达1.3万亩,其中近野生生态栽培面积5000余亩,已形成百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目前相关行业主体达1300余家,拥有药品、保健品、酒水饮料、休闲食品等各类产品300余种。而随着乐商回归和青年入乡,当地还逐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村企共同体等模式,强村富民效应不断凸显。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浙江已建成106条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的“土特产”产业链,实现总产值超过2780亿元,带动463万人就业,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达4.93万元。今年,浙江省财政还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15个县打造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

新面孔一马当先

在浙江农博会主场馆的“C位”,有个“新农人”展区堪称“人气王”。正如其名,步入其内,一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目前,浙江有225.9万名乡村人才总量,超过8万名农创客在广阔乡村大显身手,带动超百万名农民增收致富。这次,不少“新农人”一马当先,扛起了“创新大旗”,着实带来了不少新产品、新理念和新业态。

“85后”虞挥是缙云县景禾畜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缙云麻鸭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这次,他带来了15个新产品,以麻鸭为核心,再与缙云其它“土特产”联姻,创新推出杨梅鸭翅、梅干菜鸭、茭白鸭、黄茶熏鸭等。再看包装,十分年轻化。现在,线上占到了其总销量的一半以上,与之合作的年轻主播就有200多名。

与虞挥同龄的杭州达人小皇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洪祥,则立志于振兴中华土鸡,目标让这一独特风味走进千家万户。他选择了优质黄羽鸡,依托独有的育种技术,采用现代化生态养殖模式,同时创新开发一系列衍生产品,用开拓电商渠道反过来提升整个供应链体系。

2023年,“小皇鸡”品牌产品全渠道销售额总计破亿元,盐焗鸡新上市即全网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脱骨凤爪单场直播销量超2000万元,位列多个渠道的类目销量榜首,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数千个就业岗位。如今在杭州市钱塘区,像这样的农创客正越来越多。目前,该区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已有成员80余人,其中八成以上是“90后”。

今年,浙江把现代“新农人”培育作为重要发力点,还部署了“青年入乡改革”,包括完善青年入乡招引机制、乡村人才“四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及服务保障等机制。农博会上还专门设置了“人才兴农”板块,通过沉浸式体验现代化农创园缩影,满满感受到了浙江对于乡村人才的关爱之情。

当然,除了参展商的年轻化态势,记者也充分察觉到了逛展人的变化。为期五天的时间里,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拉着露营用的小拖车,与叔叔阿姨们共同加入这场购物狂欢。据了解,展会期间,共有32余万人次现场参观采购,现场交易额超2.55亿元、签署订货合同1199项、合同总额16.28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34.9%、68.6%、50.7%。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