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关键。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金瓜村在推进党参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把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确保村民就业和持续增收作为最大民生,将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稳定增收有机融合,把种植党参的“务工车间”建在百姓家门口,打造经久不衰的“家门口务工车间”,推进党参种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营建增收致富的“家门口务工车间”
金瓜村共1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共636户2321人。由于土质和技术等原因,许多年前,村民一年四季肩挑背驮,“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结果是“玉米土豆种满坡,收成只得几箩箩”,一些人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贫困人口多达329户1418人,许多村民靠外出务工讨生活,但穷根难断。穷则思变,为让群众发家致富,村“两委”带领村民苦苦探索致富路。探索中发现,村子处于2600左右高海拔山区,温差大,土质松软且为夜潮土,适合种植中药材党参。经过几次试种,他们获得成功,种出的党参根条粗壮、纹理细腻、品质优良,备受市场青睐,经济效益可观。
得知种植党参能兴家,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村种植党参(先后近百来人回村,占外出务工总数80%以上),党参种植成为“家门口务工车间”,村民因此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2023年,全村大面积种植党参,共计5000亩,总收入上亿元,户均纯收入15万多元。而今,村里党参种植户超过60%,有4个村民小组每户都种,苏元兵、范正平、张明开等种植大户年纯收入突破100万元。2024年,全村党参种植扩大到6000多亩。种植党参给村民带来丰厚经济收益,他们购置了装载机、皮卡车、轿车等,建盖起小洋楼,手机里有钱花,银行里有存款,生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拉开。
据金瓜村党支部书记苏元兵介绍,12年来,他们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为抓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不断壮大党参种植业。还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推动党参种植实现标准化、产业化,让高海拔土地种植品类从传统的玉米、马铃薯改为以党参为主的中药材,奋力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让村民足不出村能致富,让群众收入实现增长。谈起种植党参,苏元兵说:“党参的生长期一般是两年,经济效益高。村民以前种洋芋或玉米,1亩地年收益不到1000元,而种党参至少收益8000元。现在村里党参种植大户有6户,带动农户360多家。”
保证“家门口务工车间”经营不衰
为确保产品销路持续顺畅,避免产品滞销酿成丰收成灾,切实保证党参种植业这个“家门口务工车间”经营不衰,彻底解除村民后顾之忧,金瓜村党支部书记苏元兵带领村“两委”极力开拓持久有效的销售渠道。
为求稳避险,保证党参适销对路有市场,每年年初,金瓜村村委会都要进行一次党参育苗数、党参种植户数及亩数等数据的详细统计,初步掌握全村当年的党参种植规模。9月底,普查党参种植面积及其长势等情况,结合当年水文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估算党参总产量;在基础上,村委会千方百计开展公关活动,积极开辟和拓展党参销售市场,他们联系甘肃省庆阳市、广东省广州市、四川省巴中市等地的党参加工厂或采购商家到金瓜村实地考察,向他们进行销售宣传。年底党参成熟期,村委会紧盯购销合同履行,积极做好促销服务,力促党参购销事项落地见效,切实维护购销利益。金瓜村党参产业目前与多地采购商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实现产销两旺。
党参种植大户范正平今年种了300亩,现在正值丰收期,他每天都要带领40多名工人到地里采收。讲到种党参的甜头,他笑容满面:“明年我家打算把党参种植扩大到500亩,每亩可收500多公斤。今年卖价还行,1公斤20多元,毛收入可有80万元的样子。村里的党参主要是山西、甘肃等地的公司来收购,有村委会牵线搭桥,我们不愁销路。”
维护“家门口务工车间”可持续发展
党参不宜重茬种植,重茬种植会导致体质变硬、品质下降、滋生根腐病等。不仅如此,重茬种植党参还会耗尽土壤养分,导致土质变质,劣化土壤环境。科学种植党参必须轮作,且轮作周期要两年以上。轮作可有效使用土壤营养物质,防治病虫害,保持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党参品质和产量。
为追求党参产业振兴和可持续发展,避免昙花一现,金瓜村“两委”经过十多年摸索,总结出轮换土地种植高质量党参的有效办法:除种植党参外,大力发展苹果、当归、莲花白等特色种植业和玉米、马铃薯、荞子等传统种植业。大部分党参种植户种植1至2年的党参后,便将此地块流转给种植莲花白、荞子等的农户耕作1至2年,再收回继续轮种党参;少部分党参种植户直接将党参种植地闲置且沤肥1年以上,修养土地并积蓄肥力,以备后续种植党参。
谈及村里实施党参轮种之法,党参种植户张明开说道:“村委会结合实际情况指导我们轮种党参,既没有减少党参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还兼顾了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也避免土壤受伤。此法保证了土地高效利用和党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维护我们的‘家门口务工车间’经久不衰,可持续发展。”
作者:唐金龙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