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一图两片绘百点 三色乡村画丰年
加快绘就乡村振兴陵城美景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高玥
  • 作者:任营
  • 2024-12-01 21:42:13

一图两片绘百点 三色乡村画丰年

加快绘就乡村振兴陵城美景

中共德州市陵城区委副书记 任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德州市陵城区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强化顶层设计,整合政策资源,打造示范引领,按照“一张图规划、两片区示范、百项目实施、三色系亮点”发展思路,加快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一、抓引领、强支撑,绘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是发展的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陵城区探索出了一条“点上突破”“串点成线”“联系扩面”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一是“一图”引领。“一图”即全区13个乡镇,分别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规划布局自身乡村振兴发展路径规划图;同时,在区级层面集中汇总、统筹布局,形成了1张全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图。二是“两区”示范。“两区”即全区13个乡镇,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双镇百村”“吨半粮”建设、乡村建设行动,至少建设2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每个示范片区至少覆盖10个村庄,聚点成面、示范引领,集中展示乡村振兴建设整体形象。三是“百点”支撑。“百点”即确保每个示范区涵盖5个项目,在全区重点打造建设实施类、谋划储备类、对上争取类等三种类型100个项目,以项目建设拉动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其中,围绕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在2023年建设11.45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继续总投资1.85亿建设8万亩,打造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围绕种业振兴,依托总投资1.5亿的国家制种大县项目和山东鲁研(陵城)研发中心,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2.5万亩,年繁种量1亿斤,打造黄河流域种类最齐全的优质小麦种子库;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打造涵盖5个乡镇的总投资23.6亿的中粮粮谷产业园、总投资25亿的蓝田农产品供应链智慧云仓等重点项目。2023年陵城区粮食总产达19.3亿斤,超额完成“吨半粮”创建目标,其中小麦最高亩产816.18公斤,在全省小麦高产竞赛中获得第8、全市第1。

二、抓整治、促提升,画美丽乡村“底色”。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今年以来,陵城区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一是强化领导“加”动能。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办法和行动方案。住建、综合执法等15个区直部门单位,围绕农村厕所改造、路域环境整治、卫生村镇创建等19项重点任务,配合乡镇推进问题整治。二是突出重点“减”存量。组建专业整治队伍,点、线、面纵深推进私搭乱建、脏乱边沟、残垣断壁等整治行动,逐村摸排、逐项销号。截至目前,累计动用各类机械3800多台,清理垃圾1.6万余吨,新增各种绿植42.7万株。三是镇村联动“乘”合力。13个乡镇分别建立班子成员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制度,村干部分户到点、普通党员包胡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四是移风易俗“除”陋习。印发《致全区广大居民的一封信》,利用宣传车、村广播、微信群、条幅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累计发动干部群众26.3万人次,引导群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省级卫生村创建加快修订村规民约,推选“胡同长”,推行农户“门前三包”,评选“洁净胡同”2452条、“美丽庭院”1.83万家。同时,以入选全省丧俗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推进殡葬改革,计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吨半粮”核心区公墓建、迁、管一体化建设。

三、抓队伍、夯堡垒,亮党建引领“本色”。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今年以来,陵城区扎实实施“头雁领航、强雁带动、群雁齐飞”雁阵工程,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建立“导师帮带”制度,遴选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270余名乡镇干部作为导师,帮带全区784名村党组织书记,“查作业”“打分数”“给建议”,确保干部高速成长。在全市率先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建立专项考核、容错纠错等制度,明确专项保障、专业培育、政治激励3大方面、14项激励保障措施,定期赴青岛、潍坊等地开展专题培训和直播电商培训,全面提升村党组织书记政治素养和兴村治村能力。二是实施“强雁带动”工程。统筹村“两委”班子结构、发展需求,建立村级岗位、产业发展需求榜单,定期对外发布,打通引才渠道。在工商企业家等在外能人中,选聘927名“荣誉书记”、957名“发展顾问”,帮助村级培育产业人才156名,发展项目83个,募集“新风公益基金”100余万元。比如,丁庄镇薛庄村通过选聘“荣誉书记”,盘活利用村内闲置资源,打造“印象大薛庄”旅游综合体,成功举办休闲美食文化节、CAA&快手2023年全国钓鱼明星赛等特色活动,带动旅游消费收入300余万元,实现120余名村民在门口就业。三是实施“群雁齐飞”工程。筛选先进村与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建立区域党建联合体,建立健全队伍联管、发展联抓、治理联动等八联机制,通过强村带动、产业拉动,并提供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等支持,全面促进区域村庄集体增收。全区678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5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42%。扎实开展“全面规范年”行动,确定43个标杆对象,组织“示范”村开展实地对标活动131次,举办“创优”村“擂台比武”400余场次,为35个“强基”村建立帮扶跟踪机制,推动整体再提升。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